冷却肉表面微生物的检测及预测预报
致谢 | 第1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9-24页 |
·冷却肉(冷鲜肉)中有害微生物的危害与监控 | 第9-12页 |
·冷却肉 | 第9页 |
·肉及肉制品中的微生物来源 | 第9-10页 |
·冷却对微生物的影响 | 第10页 |
·冷却肉中腐败微生物的种类及代谢特性 | 第10-12页 |
·食品微生物研究方法及进展 | 第12-18页 |
·传统检验技术 | 第12-13页 |
·仪器法 | 第13页 |
·免疫荧光显微技术 | 第13页 |
·核酸探针技术 | 第13-14页 |
·PCR技术 | 第14页 |
·遗传指纹技术 | 第14-18页 |
·微生物预测预报技术 | 第18-24页 |
·微生物预测预报技术的产生 | 第18页 |
·微生物预测预报技术的方法 | 第18-19页 |
·预测生长模型 | 第19-20页 |
·微生物预测模型设计 | 第20-21页 |
·常用微生物生长次级模型 | 第21页 |
·微生物预测技术的应用 | 第21-22页 |
·冷却肉表面微生物的预测预报 | 第22-24页 |
2 冷却肉表面微生物的检测 | 第24-31页 |
·引言 | 第24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24-25页 |
·材料 | 第24页 |
·实验工具 | 第24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24-25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5-29页 |
·冷却肉表面微生物污染状况 | 第25-26页 |
·环境染菌状况 | 第26-27页 |
·不同温度下微生物生长曲线 | 第27-29页 |
·冷却肉中微生物群体不同温度下的生长速率 | 第29页 |
·小结与讨论 | 第29-31页 |
3 冷却肉表面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研究 | 第31-46页 |
·引言 | 第31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31-35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31页 |
·实验药品及仪器 | 第31-32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2-35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5-44页 |
·不同提取方法对总DNA提取效果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·不同提取方法细胞裂解效率的不同 | 第36页 |
·不同提取方法对DNA浓度及纯度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·不同提取方法对PCR扩增的影响 | 第37页 |
·16SrDNA的PCR扩增 | 第37-38页 |
·变性梯度凝胶电泳(DGGE) | 第38-39页 |
·条带回收测序结果 | 第39-44页 |
·小结与讨论 | 第44-46页 |
4 冷却肉表面微生物预测预报系统的修正与完善 | 第46-53页 |
·引言 | 第46页 |
·模型的修正 | 第46-52页 |
·一级模型有效性分析 | 第46-48页 |
·二级模型有效性分析 | 第48-50页 |
·统计细菌数量的分析与入库 | 第50-52页 |
·小结与讨论 | 第52-53页 |
5 结论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60页 |
ABSTRACT | 第60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