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2页 |
·天然食用色素 | 第10-11页 |
·天然色素的提取 | 第11-12页 |
·提取的工艺要求 | 第11页 |
·提取方法 | 第11-12页 |
·膜分离技术 | 第12-14页 |
·微滤过程 | 第12-13页 |
·纳滤过程 | 第13-14页 |
·天然色素的精制 | 第14-15页 |
·溶剂分离 | 第14页 |
·两相提取 | 第14页 |
·酶精制法 | 第14页 |
·膜分离法 | 第14页 |
·层析法 | 第14-15页 |
·栀子和栀子黄色素 | 第15-18页 |
·栀子 | 第15页 |
·栀子黄色素浸提液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性质 | 第15-17页 |
·栀子黄色素的鉴定 | 第17-18页 |
·栀子黄色素制取的现状 | 第18-19页 |
·栀子黄色素的提取 | 第18页 |
·栀子黄色素浸提液的澄清 | 第18页 |
·栀子黄色素浸提液的浓缩 | 第18页 |
·栀子黄色素的精制 | 第18-19页 |
·栀子黄色素洗脱液的利用 | 第19页 |
·本论文的立项背景 | 第19-20页 |
·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| 第20-22页 |
·课题研究内容 | 第20页 |
·课题研究意义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实验设施和实验方法 | 第22-32页 |
·实验仪器与设备 | 第22页 |
·实验试剂 | 第22-23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23-32页 |
·栀子黄色素的浸提 | 第23-26页 |
·栀子黄色素浸提液的澄清 | 第26-27页 |
·栀子黄色素浸提液的浓缩 | 第27-28页 |
·栀子黄色素浸提液的精制 | 第28-30页 |
·栀子蓝色素的制取 | 第30-32页 |
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| 第32-59页 |
·栀子黄色素的浸提 | 第32-37页 |
·乙醇浸出与水浸出的比较 | 第32页 |
·水浸出工艺条件的优化 | 第32-35页 |
·多级逆流浸出 | 第35-36页 |
·单罐浸出与逆流浸出试验结果的比较 | 第36页 |
·较优浸出条件下得栀子黄色素的色价和产品得率 | 第36-37页 |
·小结 | 第37页 |
·栀子黄色素浸提液的澄清 | 第37-40页 |
·透析前不同孔径微滤膜通量随时间变化 | 第37-38页 |
·透析后微滤过程分析 | 第38-39页 |
·不同孔径微滤膜膜滤全过程膜通量随时间的变化 | 第39-40页 |
·微滤液的定性检验 | 第40页 |
·小结 | 第40页 |
·栀子黄色素浸提液的浓缩 | 第40-43页 |
·有效成分损失情况 | 第40-41页 |
·纳滤膜通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| 第41页 |
·浓缩效率考察 | 第41-42页 |
·影响浓缩效率的因素 | 第42-43页 |
·纳滤浓缩液的性质 | 第43页 |
·小结 | 第43页 |
·栀子黄色素浸提液的精制 | 第43-50页 |
·栀子苷、绿原酸、栀子黄色素在壳聚糖衍生物上的吸附等温线 | 第43-44页 |
·动态层析 | 第44-50页 |
·小结 | 第50页 |
·栀子蓝色素的制取 | 第50-59页 |
·栀子苷浓度对色素生成量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·反应温度对色素生成量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·反应时间对色素生成量的影响 | 第52页 |
·酶量对色素生成量的影响 | 第52页 |
·甘氨酸量对色素生成量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·栀子蓝色素稳定性的研究 | 第53-58页 |
·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9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