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3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3-26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13-22页 |
·问题的语义说明 | 第14-17页 |
·问题的理论价值 | 第17-21页 |
·问题的现实意义 | 第21-22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2-26页 |
第二章 高校教师激励研究的文献回顾及评价 | 第26-60页 |
·心理学激励理论述评 | 第26-44页 |
·内容型激励理论 | 第26-32页 |
·过程型激励理论 | 第32-35页 |
·行为矫正型激励理论 | 第35-38页 |
·综合型激励理论 | 第38-42页 |
·激励机制中的若干哲学范畴 | 第42-44页 |
·经济学激励理论述评 | 第44-46页 |
·委托一代理理论 | 第44-45页 |
·动态激励模型 | 第45页 |
·证券设计理论 | 第45页 |
·标尺竞赛理论 | 第45-46页 |
·经理人激励理论 | 第46页 |
·人力资本产权激励 | 第46页 |
·大学使命与大学治理结构理论 | 第46-48页 |
·大学使命 | 第46-47页 |
·大学治理结构 | 第47-48页 |
·知识工作者激励 | 第48页 |
·管理实践的激励方法 | 第48-51页 |
·"胡萝卜+大棒"的激励 | 第49页 |
·满足"社会人"的需求的激励 | 第49页 |
·"寻求人的自我实现"的激励 | 第49页 |
·多种激励手段并用的激励 | 第49-51页 |
·激励模型的分类 | 第51-54页 |
·我国学者对激励理论的研究 | 第54-56页 |
·同步激励理论(Synchronization Motivation Theory,简称S理论) | 第54-55页 |
·C型激励理论 | 第55页 |
·全面激励理论 | 第55-56页 |
·现代激励理论的发展趋势 | 第56-57页 |
·高校教师激励研究现状综述 | 第57-60页 |
第三章 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建设的现状分析 | 第60-73页 |
·高校教师结构现状及其评价 | 第60-63页 |
·高校教师素质现状及其评价 | 第63-68页 |
·高校教师激励现状分析 | 第68-73页 |
·激励管理现状 | 第68-69页 |
·教师激励机制现状 | 第69-72页 |
·问题存在的原因 | 第72-73页 |
第四章 高校教师激励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| 第73-85页 |
·灰色系统(Grey System)概述 | 第73-75页 |
·灰色关联分析理论 | 第75-79页 |
·灰色关联分析概述 | 第75-76页 |
·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| 第76-79页 |
·高校教师激励因素的实证分析 | 第79-85页 |
·数据来源 | 第79-80页 |
·优势分析 | 第80-83页 |
·结论 | 第83-85页 |
第五章 高校教师激励机制设计 | 第85-122页 |
·激励机制设计的原则 | 第85-89页 |
·高校教师激励的程序与方法 | 第89-95页 |
·高校科研型教师激励机制模型设计 | 第95-97页 |
·激励机制的完善与再设计 | 第97-122页 |
·激励机制管道设计 | 第97-98页 |
·价值理念激励机制设计 | 第98-101页 |
·声誉激励机制设计 | 第101-107页 |
·工作本身激励机制设计 | 第107-110页 |
·工作环境激励机制设计 | 第110-113页 |
·绩效考评激励设计 | 第113-122页 |
第六章 高校教师激励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| 第122-135页 |
·高校管理体制及其变革 | 第122-124页 |
·高校内部组织结构对高校教师创新激励的影响 | 第124-129页 |
·高校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| 第124-126页 |
·高校内部组织结构对高校教师创新的激励作用 | 第126-129页 |
·高校文化对高校教师创新激励的影响 | 第129-131页 |
·高校人力资源实践对高校教师创新激励的影响 | 第131-132页 |
·学科性公司的股权激励 | 第132-135页 |
第七章 高校教师激励的定酬方法分析 | 第135-157页 |
·高校薪酬 | 第135-140页 |
·薪酬概述 | 第135-138页 |
·高校薪酬构成 | 第138-139页 |
·高校薪酬体系分析 | 第139-140页 |
·高校薪酬政策制定及薪酬管理系统 | 第140-149页 |
·高校薪酬政策制定 | 第140-148页 |
·高校薪酬管理系统 | 第148-149页 |
·福利保障激励 | 第149-151页 |
·基于绩效的薪酬激励机制的建立 | 第151-157页 |
·绩效薪酬 | 第151-153页 |
·高校绩效薪酬激励机制的构建 | 第153-157页 |
第八章 高校教师激励中的教师群体激励研究 | 第157-169页 |
·群体与群体行为 | 第157-159页 |
·群体与高校教师群体 | 第157-158页 |
·群体行为 | 第158-159页 |
·群体规范与群体动力 | 第159-160页 |
·群体规范的定义和作用 | 第159页 |
·群体动力 | 第159-160页 |
·群体结构与团队的有效性 | 第160-161页 |
·高校教师群体激励——凝聚力的构建 | 第161-164页 |
·建立利益共同体的协作机制——形成合力 | 第162-163页 |
·推行"工作——学习"的创新机制——形成活力 | 第163页 |
·依靠制度规范的约束机制——形成约束力 | 第163-164页 |
·营造全员责任环境影响机制——形成进发力 | 第164页 |
·非对称信息条件下高校教师激励模型构建 | 第164-169页 |
第九章 高校教师激励中的教师晋升激励研究 | 第169-177页 |
·职业管理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| 第169-170页 |
·职业管理的重要性 | 第170-171页 |
·高校教师参与职业管理的重要性 | 第170页 |
·高校组织进行职业管理的意义 | 第170-171页 |
·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 | 第171-173页 |
·心理学家的分析 | 第171-172页 |
·社会学家的分析 | 第172页 |
·影响高校教师选择的因素 | 第172-173页 |
·职业生涯的设计——职务晋升激励机制 | 第173-177页 |
·晋升的类别与幅度 | 第174页 |
·晋升模式的多元化 | 第174-177页 |
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77-180页 |
·结论 | 第177-178页 |
·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| 第178-180页 |
·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| 第178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178-1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0-190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、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| 第190-192页 |
致谢 | 第1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