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·选题意义 | 第10页 |
·选题范围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1-16页 |
·构式语法与现代汉语研究 | 第11-12页 |
·关于“X 就X 在Y(上)”的句法研究综述 | 第12-14页 |
·关于“X 就X 在Y(上)”的语义研究综述 | 第14页 |
·关于“X 就X 在Y(上)”的语用研究综述 | 第14-15页 |
·关于“X 在Y(上)”的研究综述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拟采用的理论、方法和语料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| 第16页 |
·语料来源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“X 就X 在Y(上)”的构件分析 | 第17-28页 |
·X 的句法描写 | 第17-22页 |
·X 为性质形容词 | 第17-19页 |
·X 为动词及其拷贝方式 | 第19-22页 |
·X 为“有/没+抽象名词” | 第22页 |
·Y 的句法描写 | 第22-24页 |
·Y 为体词或体词性短语 | 第22-23页 |
·Y 为方位短语 | 第23页 |
·Y 为谓词或谓词性短语 | 第23-24页 |
·Y 为小句或句群 | 第24页 |
·“在”和“上”的隐现 | 第24-27页 |
·“在”的隐现 | 第25-26页 |
·“上”的隐现 | 第26-2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“X 就X 在Y(上)”的构式义考察 | 第28-41页 |
·“X 就 X 在 Y(上)”作为构式的提出 | 第28-29页 |
·标准构式的判断条件 | 第28页 |
·“X 就X 在Y(上)”作为一个构式的理据性 | 第28-29页 |
·“X 就 X 在 Y(上)”的构式义及其推导机制 | 第29-34页 |
·构式义的内涵 | 第29-30页 |
·“X 就X 在Y(上)”构式义的推导 | 第30-32页 |
·“X 就X 在Y(上)”的子构式义 | 第32-34页 |
·“X 就 X 在 Y(上)”中构件的语义特点 | 第34-39页 |
·X 的语义特点 | 第35-38页 |
·Y 的语义特点 | 第38-39页 |
·“就”的语义特点 | 第39页 |
·“在……(上)”的语义特点 | 第3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第四章 “X 就X 在Y(上)”构式的形成与语用分析 | 第41-50页 |
·“X 就 X 在 Y(上)”构式的形成机制 | 第41-45页 |
·“X 就X 在Y(上)”的形成机制 | 第41-43页 |
·“X 就X 在Y(上)”的派生结构 | 第43-44页 |
·“X 就X 在Y(上)”的不对称现象研究 | 第44-45页 |
·“X 就 X 在 Y(上)”的语用分析 | 第45-48页 |
·表达主观性 | 第45-46页 |
·凸显焦点 | 第46-47页 |
·篇章衔接 | 第47-4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8-50页 |
第五章 “X 就X 在Y(上)”与“X 在Y(上)”的对比分析 | 第50-55页 |
·句法上的对比 | 第50-52页 |
·X 的对比 | 第50-51页 |
·Y 的对比 | 第51-52页 |
·语义上的对比 | 第52-53页 |
·语用功能的对比 | 第5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第六章 结论和余论 | 第55-57页 |
·结论 | 第55-56页 |
·余论 | 第56-57页 |
·性质形容词的进入问题 | 第56页 |
·“就”和 Y 的属性问题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
后记 | 第60-6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