表示比较的“有”字句考察
中文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9页 |
·选题意义 | 第8-9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简介 | 第9-18页 |
·关于构式语法的研究 | 第9-10页 |
·关于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研究 | 第10-18页 |
·研究的理论、方法和语料 | 第18-19页 |
·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| 第18页 |
·语料来源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"X+有+Y+Z+A"的构式义考察 | 第19-32页 |
·X+有+Y+Z+A的构式鉴定 | 第19-21页 |
·X+有+Y+Z+A构式的来源及发展机制 | 第21-24页 |
·X+有+Y+Z+A构式的历时来源考察 | 第21-23页 |
·X+有+Y+Z+A构式的框式化考察 | 第23-24页 |
·X+有+Y+Z+A构式的基本语义 | 第24-26页 |
·英语中as…as…句式的基本语义 | 第25页 |
·X+有+Y+Z+A构式的基本语义 | 第25-26页 |
·X+有+Y+Z+A构式家族的考察 | 第26-32页 |
·X+有+Y+Z+A构式的家族相似性 | 第26-28页 |
·X+有+Y+Z+A构式家族成员的等同性考察 | 第28-32页 |
第三章 X+有+Y+Z+A构式中比较项考察 | 第32-46页 |
·构式比较项的句法考察 | 第32-33页 |
·体词及体词性成分 | 第32-33页 |
·谓词及谓词性成分 | 第33页 |
·加词及加词性成分 | 第33页 |
·构式比较项的语义考察 | 第33-34页 |
·构式比较项的选择机制 | 第34-39页 |
·构式比较项的强制性语义要求 | 第35-36页 |
·构式比较项在语义量值上的要求 | 第36-37页 |
·构式比较项的范畴化考察 | 第37-39页 |
·构式比较项范围的变化及原因探讨 | 第39-42页 |
·句法因素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·语境因素的影响 | 第41页 |
·认知因素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·构式比较项的不对称 | 第42-46页 |
·比较本体和比较点 | 第42-44页 |
·比较项不对称的类型及原因 | 第44-46页 |
第四章 X+有+Y+Z+A构式中指示代词的考察 | 第46-57页 |
·指示代词在X+有+Y+Z+A构式中的功能考察 | 第46-52页 |
·指示功能及其表现形式 | 第47-49页 |
·替代功能及其表现形式 | 第49页 |
·语义压制功能及其表现形式 | 第49-52页 |
·指示代词在X+有+Y+Z+A构式中的选择机制 | 第52-55页 |
·指称距离的制约 | 第53-54页 |
·构式句法成分的制约 | 第54-55页 |
·指示代词在"X+有+Y+Z+A"中的隐现机制 | 第55-57页 |
·比较后项与指示代词的隐现 | 第55-56页 |
·句子语气与指示代词的隐现 | 第56-57页 |
第五章 X+有+Y+Z+A构式中形容词性成分考察 | 第57-71页 |
·整体构式义对形容词性成分的语义限制 | 第58页 |
·构式外形容词性成分考察 | 第58-63页 |
·句法层面的分类考察 | 第58-60页 |
·构式外形容词的数量特征考察 | 第60-63页 |
·构式内形容词性成分考察 | 第63-71页 |
·句法语义层面的考察 | 第63-67页 |
·构式内量度形容词的量度义和感情色彩考察 | 第67-69页 |
·构式内其他性质形容词的不对称现象考察 | 第69-71页 |
结语 | 第71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9页 |
后记 | 第79-8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80-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