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-8页 |
引言 | 第8-11页 |
一、“类生命”识读 | 第11-36页 |
(一) 人之生命发展的历时态考察 | 第12-22页 |
1. “群体生命”:古老的生命历史——满足生存 | 第12-13页 |
2. “个体生命”:现存的生命状态——完善生命 | 第13-20页 |
3. “类生命”:追求中的生命理想——走向自由 | 第20-22页 |
(二) 人之生命发展的共时态审视 | 第22-29页 |
1. “人与自身”的生命之维 | 第22-24页 |
2. “人与他人”的生命之维 | 第24-25页 |
3. “人与社会”的生命之维 | 第25-27页 |
4. “人与自然”的生命之维 | 第27-29页 |
(三) 立体架构中的“类生命”意蕴 | 第29-36页 |
1. “类生命”思想的历史演变 | 第29-33页 |
2. “类生命”意蕴 | 第33-36页 |
二、“‘类生命’教育”阐释 | 第36-47页 |
(一) “‘类生命’教育”的内涵 | 第36-37页 |
(二) “‘类生命’教育”的出场语境 | 第37-43页 |
1. 马克思关于人之发展的“三个阶段理论” | 第37-38页 |
2. 生命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 | 第38-39页 |
3. “类”问题的凸显——人类面临生存困境 | 第39-40页 |
4. 中国教育走向世界之必然——立足民族、放眼世界 | 第40-41页 |
5. 生命教育的使命——舒展个体、关注人类 | 第41-43页 |
(三) “‘类生命’教育”对当前生命教育的发展与超越 | 第43-47页 |
1. 更开阔的视野 | 第43-44页 |
2. 更丰富的内涵 | 第44页 |
3. 不断自我超越的理论气质 | 第44-45页 |
4. 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人类情怀 | 第45-47页 |
三、“‘类生命’教育”的理论建构 | 第47-73页 |
(一) “‘类生命’教育”的意蕴 | 第47-52页 |
1. 个体生命的适当发展——“‘类生命’教育”的前提 | 第47-48页 |
2. 生命的和谐发展——“‘类生命’教育”的基础 | 第48-50页 |
3. 走向自由——“‘类生命’教育”的理想境界 | 第50-52页 |
(二) “‘类生命’教育”的价值取向 | 第52-61页 |
1. 个体本位、社会本位的融合和全球价值观的确立——“‘类生命’教育”的价值观 | 第52-55页 |
2. 文化的综合创新——“‘类生命’教育”的“软环境” | 第55-59页 |
3. 自由、和谐的“类人格”——“‘类生命’教育”的理想人格 | 第59-61页 |
(三) “‘类生命’教育”的原则遵循 | 第61-73页 |
1. 生活化原则 | 第61-63页 |
2. 超越性原则 | 第63-66页 |
3. 主体间性原则 | 第66-67页 |
4. 和谐性原则 | 第67-73页 |
结语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81页 |
后记 | 第81-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