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业知识管理运行机制研究
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5页 |
·研究问题的提出 | 第11-12页 |
·论文的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·论文的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·论文的创新之处 | 第13-14页 |
·论文的结构框架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理论回顾与评述 | 第15-18页 |
·知识转移的理论研究及评述 | 第15-16页 |
·知识资本的理论研究及评述 | 第16-18页 |
第三章 企业知识管理运行机制模型的建立 | 第18-24页 |
·知识的基本内涵 | 第18-20页 |
·知识的定义 | 第18-19页 |
·知识的特性 | 第19-20页 |
·企业知识管理运行机制模型的提出 | 第20-24页 |
·知识管理的涵义 | 第20-22页 |
·企业知识管理运行机制模型 | 第22-24页 |
第四章 知识管理策略的选择机制 | 第24-29页 |
·编码化策略和个人化策略 | 第24-26页 |
·避免策略选择的陷阱 | 第26-27页 |
·选择正确的知识管理策略 | 第27-29页 |
第五章 知识的创造和转化机制 | 第29-41页 |
·知识创造的必要性分析 | 第29-30页 |
·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 | 第30-33页 |
·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 | 第33-35页 |
·Ba:知识创造的场所 | 第35-37页 |
·知识创造过程的管理 | 第37-39页 |
·“自上而下”和“自下而上”的管理模式 | 第37-38页 |
·知识创造的“中上下”管理模式 | 第38-39页 |
·促进知识创造的管理实践 | 第39-41页 |
第六章 知识的转移和共享机制 | 第41-63页 |
·基于沟通理论的知识转移和共享模型 | 第41-42页 |
·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| 第42-49页 |
·知识发送者 | 第42-44页 |
·知识接受者 | 第44-46页 |
·知识的内在特性 | 第46-47页 |
·知识转移渠道 | 第47-48页 |
·知识转移环境 | 第48-49页 |
·企业内部知识转移机制的建立 | 第49-56页 |
·知识转移的奖励机制和惩罚机制 | 第50-51页 |
·知识转移的实施方法 | 第51-55页 |
·知识转移的组织环境 | 第55-56页 |
·知识转移的实践措施 | 第56-63页 |
·建立实践社区 | 第56-59页 |
·组织故事讲述 | 第59-60页 |
·运用学习型历史文献 | 第60-63页 |
第七章 知识的评估和计量机制 | 第63-72页 |
·知识资本概述 | 第63-65页 |
·知识向知识资本的转化 | 第63-64页 |
·知识资本的定义及其构成 | 第64-65页 |
·知识资本的定量评价模型 | 第65-72页 |
·知识资本的评价思路 | 第65页 |
·知识资本评价的指标体系 | 第65-68页 |
·定性指标的定量化处理 | 第68页 |
·定量指标的无量纲处理 | 第68-69页 |
·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| 第69-72页 |
第八章 知识活动的辅助机制 | 第72-76页 |
·建立信息网和知识库 | 第72-73页 |
·实施全面薪酬计划 | 第73-74页 |
·创建超文本组织 | 第74-75页 |
·培育知识型企业文化 | 第75-76页 |
第九章 结束语 | 第76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2页 |
致谢 | 第82-8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83-84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