变革的趋向:转型期的学校文化生态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导论: 文化生态视阈中的学校变革 | 第6-25页 |
一、 世纪之交学校变革的多重主题 | 第6-13页 |
二、 聚焦文化:学校变革的特征与定位 | 第13-18页 |
(一) 文化与人 | 第13-17页 |
(二) 学校何为 | 第17-18页 |
三、 文化生态:转型期学校的文化自觉 | 第18-23页 |
(一) 文化生态 | 第18-20页 |
(二) 学校文化生态 | 第20-23页 |
四、 研究路径与方法 | 第23-25页 |
第一章 社会转型--学校文化生态建构的背景分析 | 第25-42页 |
一、 多维视野中社会转型 | 第25-33页 |
(一) 社会之型 | 第25-26页 |
(二) 社会转型的不同理论框架 | 第26-33页 |
二、 学校文化生态的外部构成 | 第33-42页 |
(一) 中国的社会转型及其特征 | 第33-36页 |
(二) 转型期的社会文化生态 | 第36-42页 |
第二章 学校文化的生态属性 | 第42-51页 |
一、 从自然生态到人类生态:生态理念的普适性 | 第42-45页 |
二、 学校文化的生态本性 | 第45-51页 |
(一) 学校文化生态的结构性功能原理 | 第45-48页 |
(二) 学校文化的生命特性 | 第48-51页 |
第三章 学校文化生态的系统结构 | 第51-83页 |
一、 学校组织气候和组织文化 | 第51-56页 |
(一) 学校组织气候 | 第51-54页 |
(二) 学校组织文化 | 第54-56页 |
二、 学校文化生态的系统结构 | 第56-83页 |
(一) 教育范式 | 第57-68页 |
(二) 教育理想 | 第68-74页 |
(三) 组织规范 | 第74-78页 |
(四) 活动形态 | 第78-83页 |
第四章 学校文化生态现状 | 第83-108页 |
一、 学校文化危机 | 第83-87页 |
(一) 学校文化危机的含义 | 第83-85页 |
(二) 学校文化危机的表现 | 第85-87页 |
二、 当前学校文化生态的主要问题 | 第87-104页 |
(一) 理性化教育理想深入人心 | 第87-92页 |
(二) 封闭僵化的组织规范 | 第92-97页 |
(三) 单向、线性、静态的活动方式 | 第97-100页 |
(四) 被动、服从、自在的生存方式 | 第100-104页 |
三、 变革中希望 | 第104-108页 |
第五章 新世纪学校文化精神的重建 | 第108-128页 |
一、 教育的生命意识 | 第108-117页 |
(一) 教育何以需要生命意识 | 第108-114页 |
(二) 教育需要何种生命意识 | 第114-117页 |
二、 创造:学校文化精神的核心 | 第117-122页 |
(一) 什么是创造 | 第117-119页 |
(二) 创造是文化的本质特征 | 第119-121页 |
(三) 创造对于教育的意义 | 第121-122页 |
三、 审美:学校文化精神的根本维度 | 第122-128页 |
(一) 真善美关系的再认识 | 第123-126页 |
(二) 学校文化的审美自觉 | 第126-128页 |
结束语 21世纪的学校:走向新的范式 | 第128-12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9-137页 |
后记 | 第13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