应用于汽车正面碰撞的缓冲吸能装置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·研究汽车正面碰撞的重要性 | 第9-10页 |
·国内外汽车安全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·主动安全技术的研究现状 | 第10页 |
·被动安全技术的发展现状 | 第10页 |
·国内外汽车安全性试验内容 | 第10-11页 |
·缓冲吸能装置种类及国内外研制使用情况 | 第11-16页 |
·冲撞型缓冲吸能装置 | 第11-15页 |
·发射型缓冲吸能装置 | 第15页 |
·冲撞反作用式 | 第15-16页 |
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碰撞过程的理论研究 | 第17-26页 |
·司乘人员在碰撞过程中的受伤原因分析 | 第17页 |
·碰撞过程分析 | 第17-22页 |
·碰撞基本概念 | 第17-19页 |
·碰撞的变形过程分析 | 第19-22页 |
·碰撞前后的能量分析 | 第22-23页 |
·汽车正面碰撞法规分析 | 第23-26页 |
·人体对碰撞的忍耐度 | 第23-24页 |
·汽车正面碰撞法规 | 第24-26页 |
第3章 缓冲吸能装置的设计 | 第26-35页 |
·方案设计 | 第26-28页 |
·碰撞剪切吸能装置 | 第28-32页 |
·碰撞剪切吸能装置的原理和结构 | 第28-31页 |
·剪切破断能量 | 第31-32页 |
·受力杆的稳定性 | 第32-35页 |
第4章 碰撞仿真的分析工具 | 第35-40页 |
·ANSYS的特点 | 第35-36页 |
·界面 | 第35-36页 |
·数据接口 | 第36页 |
·数据库 | 第36页 |
·ANSYS/LS-DYNA分析过程 | 第36-37页 |
·碰撞仿真的影响因素 | 第37-40页 |
·沙漏控制 | 第37-38页 |
·接触和摩擦的处理 | 第38-40页 |
第5章 缓冲吸能装置的仿真研究 | 第40-60页 |
·剪切吸能原理的二维模型分析 | 第40-42页 |
·缓冲梁分析 | 第42-44页 |
·三维模型的正面碰撞模拟仿真 | 第44-55页 |
·安装缓冲吸能装置前的碰撞变形过程 | 第45-46页 |
·安装缓冲吸能装置后的碰撞变形过程 | 第46-48页 |
·正面碰撞模拟仿真数据分析 | 第48-55页 |
·三维模型的斜碰撞模拟仿真 | 第55-58页 |
·斜碰撞仿真模型 | 第55-56页 |
·模拟仿真数据分析 | 第56-5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4页 |
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