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语言、文字论文--汉语论文--语法论文--近代、现代语法论文

汉语常用单音动词带宾情况的历时考察

内容提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12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2-22页
 一 选题背景第12-14页
   ·析题第12页
   ·关于动宾结构第12-14页
   ·关于历时对比研究第14页
 二 研究现状第14-15页
 三 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·研究目标第15-16页
   ·研究意义第16页
 四 研究范围第16-18页
   ·时间范围第16页
   ·动宾结构的范围第16-18页
 五 理论和方法第18页
   ·理论第18页
   ·方法第18页
 六 相关问题说明第18-22页
   ·语料来源说明第18-19页
   ·语料标示方式说明第19-21页
   ·符号说明第21-22页
第二章 动宾结构框架的发展演变情况第22-38页
 一 动宾结构框架的整体演变趋势第22-31页
   ·“动词+单宾”动宾结构框架的发展演变情况第22-27页
   ·“动词+双宾”动宾结构框架的发展演变情况第27-28页
   ·另外两种特殊的动宾结构框架第28-31页
   ·动宾结构框架演变情况总结第31页
 二 动宾结构框架在使用中的扩张第31-35页
   ·什么是动宾结构在使用中的扩张第31-32页
   ·动宾结构的扩张的不同表现形式第32-35页
 三 字母词、数字词宾语的出现及动宾匹配的泛化趋势第35-37页
   ·字母词宾语与阿拉伯数字词宾语第35-36页
   ·动宾匹配的泛化趋势第36-37页
 本章小结第37-38页
第三章 构宾成分的发展演变情况第38-85页
 一 构宾成分的演变概况第38-40页
   ·关于汉语的语法单位第38页
   ·构宾成分历时变化的总体表现第38-40页
 二 构宾成分语法性质的演变概况第40-43页
   ·词宾语语法性质的演变第41页
   ·短语宾语语法性质的演变第41-42页
   ·构宾成分语法性质演变情况总结第42-43页
 三 词宾语的演变情况第43-57页
   ·词宾语的演变概况第43页
   ·名词宾语的演变第43-47页
   ·代词宾语的演变第47-50页
   ·数词宾语的演变第50-51页
   ·动词宾语的演变第51-54页
   ·形容词宾语的演变第54-56页
   ·词宾语的演变情况总结第56-57页
 四 短语宾语的演变情况第57-83页
   ·短语宾语的演变概况第57-58页
   ·偏正短语宾语的演变第58-64页
   ·主谓短语宾语的演变第64-65页
   ·动宾短语宾语的演变第65-68页
   ·数量短语宾语的演变第68-71页
   ·联合短语宾语的演变第71-75页
   ·方位短语宾语的演变第75-77页
   ·同位短语宾语的演变第77-80页
   ·连动短语宾语的演变第80页
   ·助词短语宾语的演变第80-82页
   ·中补短语宾语的演变第82-83页
   ·短语宾语的演变情况总结第83页
 本章小结第83-85页
第四章 宾语语义类型的发展演变情况第85-124页
 一 汉语动宾语义关系的研究概述第85-88页
 二 各种宾语语义类型的演变情况第88-123页
   ·各种宾语语义类型的演变概况第88-90页
   ·受事宾语的演变第90-92页
   ·结果宾语的演变第92-96页
   ·对象宾语的演变第96-101页
   ·施事宾语的演变第101-103页
   ·处所宾语的演变第103-108页
   ·工具宾语的演变第108-110页
   ·材料宾语的演变第110-111页
   ·目的宾语的演变第111-113页
   ·原因宾语的演变第113-115页
   ·时间宾语的演变第115-116页
   ·方式宾语的演变第116-117页
   ·关系宾语的演变第117-120页
   ·杂类宾语的演变第120-123页
 本章小结第123-124页
第五章 个案研究—动词“坐”带处所宾语能力的历时发展考察第124-131页
 一 前言第124页
 二 动词“坐”带处所宾语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第124-126页
   ·“坐”带处所宾语能力从无到有的发展阶段—先秦时期第124-125页
   ·“坐”带处所宾语能力的稳步增长阶段—秦汉时期到唐五代第125页
   ·“坐”带处所宾语能力逐渐下降的阶段—宋代至今第125-126页
 三 动词“坐”带处所宾语能力增强阶段的表现及其原因第126-128页
 四 动词“坐”带处所宾语能力减弱阶段的表现及其原因第128-130页
 五 结论第130-131页
   ·“坐”带处所宾语能力历时发展情况小结第130页
   ·余论第130-131页
结语第131-134页
 一 本文的主要结论第131-132页
 二 本文的不足之处第132-133页
 三 以后的研究设想第133-134页
参考文献第134-140页
后记第140-141页

论文共14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对越汉字教学法研究--字理识字教学法
下一篇:汉语复句书读前后语言片段的非分句识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