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语言、文字论文--常用外国语论文--英语论文--语文教学论文

建构主义视阈下第二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6页
英文摘要第6-12页
绪论第12-26页
 一、问题的缘起第12-17页
  (一) 为何研究第二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第12-15页
  (二) 为何选择建构主义视阈第15-17页
 二、研究现状与问题第17-24页
  (一) 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第17-21页
  (二) 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第21-23页
  (三) 现有研究存在的局限第23-24页
 三、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4页
 四、研究思路第24-26页
第一章 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及教学思想第26-40页
 一、建构主义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渊源第26-31页
  (一) 建构主义的基本内涵第26页
  (二) 建构主义的理论渊源第26-31页
 二、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第31-34页
  (一) 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第31-32页
  (二) 建构主义学习论的基本观点第32-33页
  (三) 建构主义知识论的基本观点第33-34页
 三、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第34-40页
  (一) 建构主义教育教学的目标第35-36页
  (二) 建构主义教育教学的原则第36-38页
  (三) 建构主义教育教学的师生观第38-40页
第二章 解析建构主义视阈下的“第二语言教师”第40-62页
 一、“第二语言教师”的相关概念第40-48页
  (一) 语言与第二语言第40-43页
  (二) 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第43-45页
  (三) 第二语言教师第45-48页
 二、建构主义视阈下第二语言教师的信念第48-52页
  (一) 教师信念的来源第48-49页
  (二) 第二语言教师的信念体系第49-51页
  (三) 教师信念体系的意义第51-52页
 三、建构主义视阈下第二语言教师的角色第52-59页
  (一) 第二语言教师作为学生语言学习的中介者角色第52-55页
  (二) 语言教师作为教学实践中的反思性从业者角色第55-56页
  (三) 语言教师作为职业发展过程中的终身学习者角色第56-59页
 四、建构主义视阈下第二语言教师的评价第59-62页
  (一) 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教师评价第59-60页
  (二) 多元化的建构主义教师评价内容第60页
  (三) 关注个体差异的多元化教师评价标准第60-62页
第三章 建构主义视阈下的第二语言教师专业发展观第62-84页
 一、第二语言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第62-64页
 二、建构主义视阈下第二语言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第64-66页
  (一) 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第64-65页
  (二) 建构主义视阈下“第二语言教师专业发展”概念的认定第65-66页
 三、建构主义视阈下“教师专业发展”内涵的解读第66-70页
  (一) 教师专业发展作为“人”的发展第67-68页
  (二) 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的自主发展第68页
  (三) 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个体实践知识的重视第68-70页
 四、建构主义“语言教师发展”与行为主义“教师培训”的对比分析第70-74页
  (一) 语言教师培训第71-72页
  (二) 语言教师发展第72-74页
 五、建构主义视阈下第二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第74-81页
  (一) 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知识第75-78页
  (二) 第二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第78-80页
  (三) 第二语言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第80-81页
 六、建构主义视阈下第二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则第81-84页
  (一) “教师中心”原则第81-82页
  (二) “教师反思与探究”原则第82-83页
  (三) “教师合作”原则第83-84页
第四章 反思与建构主义视阈下的第二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第84-102页
 一、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第84-89页
  (一) 反思及反思性教学第84-88页
  (二) 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第88-89页
 二、语言教师发展的三种模式第89-94页
  (一) 匠才/学徒培养模式第90-91页
  (二) 应用科学培养模式第91-93页
  (三) 反思型培养模式第93-94页
 三、解析反思型语言教师发展模式第94-97页
  (一) 前培养阶段第94-95页
  (二) 专业发展阶段第95-96页
  (三) 目标——专业能力第96-97页
 四、教师反思性教育实践的运行机制第97-102页
  (一) 参与者第97-99页
  (二) 反思性实践的过程第99-100页
  (三) 支持环境第100-102页
第五章 建构主义视阈下第二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途径第102-130页
 一、自我监测第102-105页
  (一) 实施自我监测的意义第103-104页
  (二) 自我监测的方法第104-105页
 二、教师互助小组第105-108页
  (一) 教师互助小组的意义第106页
  (二) 教师互助小组的实施第106-108页
 三、教学日志第108-110页
  (一) 教学日志的意义第108-109页
  (二) 教学日志的读者及回应方式第109-110页
 四、教师互助听课第110-113页
  (一) 教师互助听课的意义第111-112页
  (二) 教师互助听课的实施第112-113页
 五、教学档案袋第113-117页
  (一) 教学档案袋的意义第114-115页
  (二) 创建教学档案袋第115-117页
 六、关键教学事件第117-118页
  (一) 关键教学事件的意义第117页
  (二) 关键教学事件的分析第117-118页
 七、案例分析第118-120页
  (一) 教学案例的意义第119页
  (二) 教学案例的分析和研究第119-120页
 八、同伴指导第120-123页
  (一) 同伴指导的意义第121页
  (二) 同伴指导的形式和角色第121-122页
  (三) 同伴指导的实施第122-123页
 九、小组合作教学第123-125页
  (一) 小组合作教学的意义第123-124页
  (二) 小组合作教学的实施第124-125页
 十、行动研究第125-128页
  (一) 行动研究的意义第126页
  (二) 实施行动研究的程序第126-128页
 十一、小结第128-130页
第六章 建构主义视阈下我国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第130-148页
 一、职前阶段的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第130-135页
  (一) 教师职前阶段的目标定位——教师的专业准备第130-131页
  (二) 我国英语教师职前培养阶段存在的问题第131-132页
  (三) 建构主义视阈下英语教师职前期的专业发展机制第132-135页
 二、职初阶段的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第135-142页
  (一) 教师职初阶段的目标定位——“生存关注”第135-136页
  (二) 我国英语教师职初期培养存在的问题第136-137页
  (三) 建构主义视阈下英语教师职初期专业发展原则第137-139页
  (四) 建构主义视阈下英语教师职初期专业发展策略第139-142页
 三、在职阶段的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第142-148页
  (一) 教师在职阶段的目标定位——教师的专业成长第142-143页
  (二) 我国英语教师在职发展存在的问题第143-144页
  (三) 建构主义视阈下英语教师在职阶段的发展策略第144-146页
  (四) 建构主义视阈下英语教师在职阶段的发展途径第146-148页
结语第148-149页
参考文献第149-157页
后记第157-158页
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158页

论文共15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辽宁中部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
下一篇:汉语冲突话语语用修辞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