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2页 |
绪论 | 第12-17页 |
一、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二、研究区域的界定 | 第13-14页 |
三、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4-16页 |
四、研究思路与框架 | 第16-17页 |
第一章 城市群空间联系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7-36页 |
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| 第17-23页 |
一、城市群界定 | 第17-22页 |
(一) 城市群概念的提出 | 第17-20页 |
(二) 城市群相关概念辨析 | 第20-22页 |
二、空间联系界定 | 第22-23页 |
(一) 空间联系内涵 | 第22-23页 |
(二) 本文对城市群空间联系的界定 | 第23页 |
第二节 城市群相关研究述评 | 第23-28页 |
一、国外研究进展与评析 | 第23-26页 |
(一) 城市群研究的萌芽阶段 | 第23-24页 |
(二) 城市群研究的繁荣阶段 | 第24-25页 |
(三) 城市群研究的新阶段 | 第25页 |
(四) 对国外城市群研究的简要评析 | 第25-26页 |
二、国内研究进展与评析 | 第26-28页 |
(一) 城市群的理论研究 | 第26-27页 |
(二) 城市群的实证研究 | 第27-28页 |
(三) 对国内城市群研究的简要评析 | 第28页 |
第三节 空间联系相关研究述评 | 第28-35页 |
一、国外关于空间联系的研究 | 第29-31页 |
(一) 地区联系 | 第29页 |
(二) 中心地联系 | 第29页 |
(三) 城市等级联系 | 第29-30页 |
(四) 商品流联系 | 第30页 |
(五) 相互作用联系 | 第30-31页 |
(六) 扩散联系 | 第31页 |
二、国内关于空间联系的研究 | 第31-34页 |
(一) 区域经济联系 | 第32页 |
(二) 空间运输联系 | 第32-33页 |
(三) 空间扩散联系 | 第33-34页 |
三、城市群空间联系发展趋势 | 第34-35页 |
四、对国内外空间联系研究的简要评析 | 第3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二章 城市群空间联系的理论框架 | 第36-66页 |
第一节 城市群空间联系要素与测度 | 第36-45页 |
一、城市群空间联系要素 | 第36-39页 |
(一) 自然环境要素 | 第36-37页 |
(二) 交通信息要素 | 第37页 |
(三) 经济环境要素 | 第37-38页 |
(四) 社会文化要素 | 第38页 |
(五) 诸要素对城市群空间联系影响分析 | 第38-39页 |
二、城市群空间联系测度 | 第39-45页 |
(一) 引力模型 | 第40-41页 |
(二) 零售引力模型与断裂点模型 | 第41-42页 |
(三) 潜力模型 | 第42页 |
(四) 威尔逊模型 | 第42-43页 |
(五) 经济联系强度模型 | 第43页 |
(六) 城市流强度模型 | 第43-44页 |
(七) 对上述模型的简要评价 | 第44-45页 |
第二节 城市群空间联系类型与模式 | 第45-49页 |
一、城市群空间联系类型 | 第45页 |
二、城市群空间联系模式 | 第45-49页 |
(一) 单核向心模式 | 第45-46页 |
(二) 双核互动模式 | 第46-47页 |
(三) 多核网络化模式 | 第47页 |
(四) 同城化模式 | 第47-49页 |
第三节 城市群空间联系过程与效应 | 第49-57页 |
一、城市群空间联系过程 | 第49-53页 |
(一) 抽象演化过程 | 第49-51页 |
(二) 时空演化过程 | 第51-53页 |
二、城市群空间联系效应 | 第53-57页 |
(一) 分工与协作效应 | 第54页 |
(二) 极化与辐射效应 | 第54-55页 |
(三) 系统功能增强效应 | 第55页 |
(四) 和谐共生效应 | 第55-57页 |
第四节 城市群空间联系机制与调控 | 第57-65页 |
一、城市群空间联系机制 | 第57-63页 |
(一) 生成机制 | 第57-58页 |
(二) 动力机制 | 第58-61页 |
(三) 约束机制 | 第61-62页 |
(四) 组织机制 | 第62-63页 |
(五) 反馈机制 | 第63页 |
二、城市群空间联系调控 | 第63-65页 |
(一) 行政调控手段 | 第63-64页 |
(二) 协商调控手段 | 第64页 |
(三) 市场调控手段 | 第64-6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三章 辽中城市群空间联系的现状分析 | 第66-83页 |
第一节 辽中城市群空间联系的过程 | 第66-73页 |
一、辽中城市群空间联系的历史演进 | 第66-70页 |
(一) 古代时期 | 第66-68页 |
(二) 近代殖民地时期 | 第68-69页 |
(三) 建国后 | 第69页 |
(四) 改革开放以来 | 第69-70页 |
二、辽中城市群空间成长过程 | 第70-71页 |
(一) 孕育期 | 第70页 |
(二) 雏形期 | 第70-71页 |
(三) 发育期 | 第71页 |
(四) 成长期 | 第71页 |
三、辽中城市群空间联系历史演进透析 | 第71-73页 |
(一) 政治因素 | 第71-72页 |
(二) 经济因素 | 第72页 |
(三) 交通因素 | 第72页 |
(四) 政策因素 | 第72-73页 |
第二节 辽中城市群空间联系的要素与特征 | 第73-83页 |
一、辽中城市群空间联系的要素 | 第73-80页 |
(一) 自然环境要素 | 第73-74页 |
(二) 人文环境要素 | 第74-75页 |
(三) 经济环境要素 | 第75-76页 |
(四) 交通基础设施要素 | 第76-78页 |
(五) 生态环境要素 | 第78页 |
(六) 要素对空间联系的影响机制 | 第78-80页 |
二、辽中城市群空间联系的主要特征 | 第80-82页 |
(一) 区位上的中枢性 | 第80页 |
(二) 地理空间上的邻近性 | 第80-81页 |
(三) 资源禀赋上的互补性 | 第81页 |
(四) 交通网络上的通达性 | 第81页 |
(五) 产业上的关联与协作性 | 第81页 |
(六) 历史、文化上的趋同性 | 第81-82页 |
本章小节 | 第82-83页 |
第四章 辽中城市群空间联系测度与模式 | 第83-119页 |
第一节 辽中城市群空间联系测度 | 第83-111页 |
一、经济联系强度测度 | 第83-92页 |
(一) 模型阐释 | 第83-84页 |
(二) 辽中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| 第84-86页 |
(三) 辽中与省内辽南、辽西地区经济联系强度比较分析 | 第86-88页 |
(四) 辽中与国内部分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比较分析 | 第88-92页 |
二、城市流强度测度 | 第92-104页 |
(一) 模型阐释 | 第92-93页 |
(二) 辽中城市群城市流强度分析 | 第93-96页 |
(三) 辽中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结构分析 | 第96-98页 |
(四) 辽中城市群与其他城市群城市流相关指标比较分析 | 第98-103页 |
(五) 辽中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统计模型阐释 | 第103-104页 |
三、空间运输联系测度 | 第104-111页 |
(一) 基于区位熵模型的空间运输联系分析 | 第104-108页 |
(二) 基于发送到达模型的空间运输联系分析 | 第108-111页 |
第二节 辽中城市群空间联系模式 | 第111-118页 |
一、沈抚同城化模式 | 第111-113页 |
(一) 沈抚同城化模式提出的背景 | 第111页 |
(二) 同城化模式内涵 | 第111页 |
(三) 沈抚同城化条件分析 | 第111-112页 |
(四) 沈抚同城化模式的主要内容 | 第112-113页 |
二、鞍辽本网络城市模式 | 第113-115页 |
(一) 网络城市内涵与特征 | 第113页 |
(二) 网络城市建设意义 | 第113-114页 |
(三) 网络城市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| 第114-115页 |
三、沈营双核互动模式 | 第115-116页 |
(一) 双核模式内涵 | 第115页 |
(二) 沈营双核模式构建思路 | 第115-116页 |
(三) 沈营双核模式构建的条件分析 | 第116页 |
四、哈大走廊城市模式 | 第116-118页 |
(一) 走廊城市内涵 | 第116页 |
(二) 哈大走廊城市模式构建思路 | 第116-117页 |
(三) 哈大走廊城市模式构建的优劣分析 | 第117-118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18-119页 |
第五章 辽中城市群空间联系问题与调控 | 第119-133页 |
第一节 辽中城市群空间联系的主要问题 | 第119-122页 |
一、制度与体制的障碍 | 第119页 |
二、城市间协调机制不完善 | 第119页 |
三、城市间产业联系较弱 | 第119-120页 |
四、快速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尚未形成 | 第120页 |
五、资源生态问题的瓶颈 | 第120-121页 |
六、中心城市不够强大 | 第121页 |
七、空间联系的层次较低 | 第121页 |
八、局部空间关联仍很模糊 | 第121-122页 |
第二节 辽中城市群空间联系的调控对策 | 第122-133页 |
一、加快推进辽中城市群区域一体化 | 第122-124页 |
(一) 推进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化 | 第122-123页 |
(二) 加快推进城市群区域产业一体化 | 第123页 |
(三) 加快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 | 第123-124页 |
二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推动 | 第124-126页 |
(一) 切实发挥政府的作用 | 第124页 |
(二) 建立辽中城市群协调组织机构 | 第124-125页 |
(三) 加大行政区划的调整力度 | 第125-126页 |
三、协调城市群区域内部空间的关联 | 第126-133页 |
(一) 强化沈阳龙头作用,培育新的增长极 | 第126页 |
(二) 城市间空间联系的调控思路 | 第126-130页 |
(三) 县区间空间联系的调控思路 | 第130-132页 |
(四) 城乡间空间联系的调控思路 | 第132-133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33-134页 |
结论与讨论 | 第134-1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7-142页 |
后记 | 第142-1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