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艺术论文--音乐论文--音乐理论论文--民族音乐研究论文

陕北榆林地区“大场秧歌”音乐研究--榆林地区“大场秧歌”音乐技术现象研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9页
引言第9-12页
第1章 榆林地区“大场秧歌”音乐研究概论第12-15页
   ·榆林地区的地理与人文概观第12-13页
     ·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第12-13页
     ·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特有的民俗风情第13页
   ·榆林地区“大场秧歌”音乐第13-15页
第2章 榆林地区“大场秧歌”音乐形态特征第15-43页
   ·声乐部分第15-27页
     ·曲式结构第15-16页
     ·音调结构特征第16-19页
     ·旋律衍变第19-25页
     ·节奏与节拍第25-26页
     ·“一领众和”的句尾帮合演唱的唱秧歌形式第26-27页
   ·器乐部分第27-43页
     ·旋律与节奏特征第28-34页
     ·宫调特点第34-38页
     ·衍展式结构第38-40页
     ·打击乐的节奏第40-42页
     ·伴奏乐器与乐曲的多样化第42-43页
第3章 榆林地区“大场秧歌”音乐的和声形态分析第43-56页
   ·多声音乐中的和声特点第43-48页
     ·和声材料(和声音程)的选择第43-46页
     ·和声运动的旋律——调式逻辑第46-48页
   ·和声技法的运用第48-54页
     ·以四五度、二度为特征的和声方法第49-51页
     ·线性结构的和声方法第51-54页
   ·“大场秧歌”鼓吹乐合奏中的多声部第54-56页
     ·唢呐与打击乐器合奏中的多声部第54-55页
     ·打击乐伴奏中的多声部第55-56页
第4章 榆林地区“大场秧歌”音乐的复调特征第56-65页
   ·唢呐音乐中的复调因素第56-59页
     ·由“上繁下简”构成的节奏对位第56-57页
     ·由“下繁上简”构成的节奏对位第57页
     ·“对答”式的双声复调音乐第57-58页
     ·“鱼咬尾”式的双声复调音乐第58-59页
   ·打击乐合奏中的复调因素第59-63页
     ·由对比节奏型构成的节奏对位第60-61页
     ·由“上繁下简”构成的节奏对位第61-62页
     ·由“下繁上简”构成的节奏对位第62-63页
   ·唢呐曲牌与打击乐器之间构成的多层次对位第63-65页
第5章 榆林地区“大场秧歌”乐队配器特征第65-78页
   ·乐队及其编制第65-66页
   ·旋律乐器第66-67页
     ·主奏乐器的旋律第66页
     ·旋律的厚度与音区第66-67页
   ·织体构成第67-74页
     ·主奏式织体第67-68页
     ·复调式织体第68-72页
     ·打击乐领奏、伴奏式织体第72-74页
   ·乐器组合特征与打击乐的功能特性第74-77页
     ·乐器组合特征第74-75页
     ·打击乐的功能特性第75-77页
   ·音响第77-78页
结语第78-80页
参考文献第80-82页
致谢第82-83页
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83页

论文共8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中国古代乐舞在陕西民间的遗存
下一篇:歌剧《卡门》在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意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