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2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2-20页 |
| ·车辆系统动力学的发展概况 | 第12-14页 |
| ·多体动力学的发展概况 | 第14-16页 |
| ·车辆系统刚—柔耦合动力学的研究概况 | 第16-17页 |
| ·论文研究意义、主要内容及方法 | 第17-20页 |
| ·论文研究意义 | 第17-18页 |
| ·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8-20页 |
| 第2章 轮对有限元建模及分析 | 第20-33页 |
| ·轮对的结构及作用 | 第20-24页 |
| ·轮对的组成 | 第20-23页 |
| ·轮对的作用 | 第23-24页 |
| ·轮对有限元建模软件介绍 | 第24-25页 |
| ·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SolidWorks简介 | 第24页 |
| ·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简介 | 第24-25页 |
| ·轮对实体建模 | 第25-26页 |
| ·轮对有限元分析 | 第26-32页 |
| ·轮对材质属性与有限元网格划分 | 第27-28页 |
| ·轮对子结构分析 | 第28-30页 |
| ·轮对模态分析 | 第30-32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| 第3章 弹性体轮对在多体系统动力学中的实现 | 第33-40页 |
| ·柔性结构在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的思想 | 第33-35页 |
| ·弹性体轮对动力学建模的实现 | 第35-37页 |
| ·动力学分析软件SIMPACK弹性体接口模块FEMBS | 第36页 |
| ·弹性体轮对动力学建模流程 | 第36-37页 |
| ·弹性体轮对动力学模型 | 第37-39页 |
| ·SIMPACK标准输入数据文件(SID FEM)生成 | 第37-39页 |
| ·弹性体轮对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| 第39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| 第4章 弹性体轮对的轮轨接触关系 | 第40-54页 |
| ·刚性体轮对的轮轨接触关系 | 第40-51页 |
| ·运动方程 | 第40-42页 |
| ·轮轨接触模型及接触点 | 第42-45页 |
| ·轮轨接触在仿真中的实现 | 第45-49页 |
| ·轮轨力 | 第49-51页 |
| ·弹性体轮对的轮轨接触关系 | 第51-53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| 第5章 铁道车辆动力学建模 | 第54-63页 |
| ·车辆模型 | 第54-56页 |
| ·轨道模型 | 第56-57页 |
| ·车辆—轨道系统运动学关系分析 | 第57-60页 |
| ·动力学模型处理 | 第60-62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| 第6章 考虑轮对弹性的车辆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| 第63-77页 |
| ·铁道车辆系统动力学仿真内容 | 第63-64页 |
| ·车辆运动稳定性计算结果的比较 | 第64-66页 |
| ·车辆运动稳定性的判定方法 | 第64-65页 |
| ·车辆运动稳定性比较 | 第65-66页 |
| ·车辆运行平稳性计算结果比较 | 第66-70页 |
| ·车辆运行平稳性的判定方法 | 第66-67页 |
| ·车辆运行平稳性比较 | 第67-70页 |
| ·车辆曲线通过性能计算结果的比较 | 第70-76页 |
| ·车辆曲线通过性能的计算内容 | 第70-71页 |
| ·车辆曲线通过性能比较 | 第71-76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| 结论 | 第77-79页 |
| 致谢 | 第79-8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0-85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参加的科研实践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