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9页 |
1. 导论 | 第19-32页 |
·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9-2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1-29页 |
·国外对产业集群的研究 | 第21-22页 |
·国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 | 第22-26页 |
·国外对城市竞争力理论的研究 | 第26-27页 |
·国内对城市竞争力理论的研究 | 第27-29页 |
·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| 第29页 |
·本文的研究方法 | 第29-30页 |
·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| 第30-32页 |
·本文的创新 | 第30-31页 |
·本文的不足 | 第31-32页 |
2. 产业集群的理论分析 | 第32-60页 |
·产业集群的理论内涵及特证 | 第32-36页 |
·产业集群的理论内涵 | 第32-34页 |
·产业集群的特征 | 第34-36页 |
·产业集群理论解释 | 第36-44页 |
·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 | 第36-37页 |
·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| 第37页 |
·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| 第37-39页 |
·巴顿的城市聚集经济论 | 第39-40页 |
·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| 第40页 |
·“新产业区”学派 | 第40-41页 |
·新的产业空间学派 | 第41-42页 |
·区域创新环境学派和区域创新系统学派 | 第42-43页 |
·产业集群学派 | 第43-44页 |
·产业集群的内在机理分析 | 第44-47页 |
·自然垄断一对产业集群内基础设施的分析 | 第44-45页 |
·规模经济—对产业集群内服务性产业和辅助产业的分析 | 第45页 |
·外部性—对信息外溢的分析 | 第45-46页 |
·博弈论—对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的分析 | 第46-47页 |
·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| 第47-51页 |
·资源是产业集群形成最基本的诱因 | 第47-48页 |
·成本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| 第48-49页 |
·市场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外界因素 | 第49页 |
·人才是产业集群形成的推动因素 | 第49-50页 |
·区域网络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制度因素 | 第50-51页 |
·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模式 | 第51-56页 |
·空间聚集型 | 第51-52页 |
·创新推动型 | 第52-54页 |
·政府主导型 | 第54-55页 |
·边缘加工型 | 第55-56页 |
·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理论分析 | 第56-58页 |
·产业集群发展的风险分析 | 第58-60页 |
·产业生命衰退的结构性风险 | 第58页 |
·外部经济的产业周期性风险 | 第58-59页 |
·网络性风险 | 第59-60页 |
3. 城市竞争力理论分析 | 第60-74页 |
·城市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60-61页 |
·成本优势理论 | 第60-61页 |
·体质优势理论 | 第61页 |
·创新优势理论 | 第61页 |
·城市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 | 第61-64页 |
·城市竞争力的内涵 | 第61-63页 |
·城市竞争力的特征 | 第63-64页 |
·城市竞争力的理论模型 | 第64-70页 |
·波特的国家竞争力模型 | 第64-65页 |
·洛桑IMD 模型 | 第65-66页 |
·城市竞争力的弓弦箭模型 | 第66-68页 |
·城市竞争力的理论模型 | 第68-70页 |
·城市竞争力的测度指标体系 | 第70-74页 |
·国内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| 第70-71页 |
·城市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的设计 | 第71-74页 |
4. 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的相互影响 | 第74-87页 |
·产业集群的作用与产业集群竞争力 | 第74-77页 |
·产业集群的作用 | 第74-75页 |
·产业集群竞争力 | 第75-77页 |
·培育产业集群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 | 第77-80页 |
·产业集群形成城市竞争力的具体条件 | 第77-78页 |
·培育产业集群对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| 第78-80页 |
·提升城市竞争力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 | 第80-87页 |
·提升城市竞争力对产业集群的影响 | 第80-82页 |
·提升城市竞争力为政府培育产业集群创造了条件 | 第82-87页 |
5. 培育产业集群与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| 第87-108页 |
·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87-88页 |
·政府培育和引导产业集群发展的着力点 | 第88-93页 |
·明确城市政府在培育产业集群中的职能 | 第88-90页 |
·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政策 | 第90-91页 |
·区别发展阶段进行有针对性引导 | 第91页 |
·制订规划,优化资源配置 | 第91-92页 |
·努力创造集群培育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| 第92-93页 |
·培育产业集群与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措施 | 第93-104页 |
·树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观 | 第93-95页 |
·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城市资源,提升城市竞争力 | 第95-99页 |
·加快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培育 | 第99-102页 |
·注重集群品牌质量, 加强集群品牌营销与保护,提升城市竞争力 | 第102-104页 |
·培育产业集群与提升城市竞争力应处理好的关系 | 第104-108页 |
·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关系 | 第104页 |
·处理好城市化发展与产业支撑的关系 | 第104-105页 |
·处理好城市化发展与土地保护的关系 | 第105页 |
·处理好区域自主与总体协调的关系 | 第105-106页 |
·处理好中心城区和近郊区的关系 | 第106页 |
·处理好城镇与农村的关系 | 第106页 |
·处理好城市形象与基础设施配套的关系 | 第106-107页 |
·处理好城市经济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| 第107-108页 |
6. 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分析——四川省泸州市白酒产业集中发展区的培育 | 第108-134页 |
·中国酒业发展的现状与走势 | 第108-113页 |
·泸州市酒业发展状况分析 | 第113-119页 |
·泸州市酒业发展现状 | 第113-115页 |
·泸州酒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| 第115-118页 |
·吸取和借鉴我国白酒行业发展的成功经验,促进泸州市酒业发展 | 第118-119页 |
·泸州市酒业集中发展区的现状分析 | 第119-128页 |
·泸州市建立酒业集中区的意义 | 第119-121页 |
·泸州市酒业集中区发展的布局 | 第121-124页 |
·泸州市建立酒业集中区的优势与劣势 | 第124-128页 |
·建立酒业集中发展区,培育壮大泸州市白酒产业集群 | 第128-134页 |
·制定酒业集中发展区规划,打造泸州市酒业集中发展区 | 第128-129页 |
·政府引导,创造环境条件 | 第129-131页 |
·企业主导,招商引资,拉长产业链 | 第131-134页 |
7. 培育白酒产业集群,打造“中国酒城”名牌提升泸州城市竞争力 | 第134-150页 |
·打造“中国酒城”名牌的构想 | 第134-141页 |
·“中国酒城”概念的内涵 | 第134-135页 |
·泸州市的资源环境状况 | 第135-138页 |
·打造“中国酒城”的目标 | 第138-141页 |
·打造“中国酒城”品牌是提升泸州城市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| 第141-143页 |
·打造营销城市品牌是大势所趋 | 第141-142页 |
·“中国酒城”是泸州城市品牌的最佳选择 | 第142-143页 |
·打造“中国酒城”城市品牌有利于提升泸州市的城市竞争力 | 第143页 |
·泸州打造“中国酒城”的现实基础 | 第143-146页 |
·从产业角度看,泸州酒业实力雄厚 | 第143-144页 |
·从人才和技术看,泸州市的酒业技术人才资源丰富 | 第144-145页 |
·从发展环境看,泸州酒业发展环境良好 | 第145页 |
·从酒城标识体系看,泸州酒城标识已有相当基础 | 第145-146页 |
·打造“中国酒城”品牌,提升泸州城市竞争力的措施 | 第146-150页 |
·规划“中国酒城”集中发展区,打造“中国酒城”品牌 | 第146-147页 |
·运用大众传媒,扩大宣传力度 | 第147页 |
·建设高质量的原料基地,促进名酒龙头企业带二线优质酒企业发展 | 第147-148页 |
·全面构建招投标服务体系,发挥全民参与的积极性 | 第148-150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150-155页 |
致谢 | 第155-156页 |
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| 第1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