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形资本会计论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4页 |
1. 导论 | 第14-35页 |
·研究背景与动因 | 第14-19页 |
·企业价值驱动因素分析 | 第14-16页 |
·无形资本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| 第16页 |
·无形资本会计的研究意义 | 第16-19页 |
·无形资本会计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9-25页 |
·资产与资本 | 第19-21页 |
·无形资产与无形资本 | 第21-25页 |
·无形资本会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5-31页 |
·人力资本会计 | 第26-27页 |
·知识资本会计 | 第27-28页 |
·智力资本会计 | 第28-29页 |
·无形资本会计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| 第29-31页 |
·研究目标、思路及方法 | 第31-33页 |
·研究目标 | 第31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31-32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2-33页 |
·创新之处 | 第33-34页 |
·不足之处 | 第34-35页 |
2. 无形资本会计的理论基础 | 第35-56页 |
·企业性质理论 | 第35-45页 |
·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性质理论 | 第35-36页 |
·基于交易费用的企业性质理论 | 第36-37页 |
·企业资源基础与能力理论 | 第37-39页 |
·企业关系与社会资本理论 | 第39-43页 |
·道德资本理论 | 第43-45页 |
·利益相关者理论 | 第45-51页 |
·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治理的基础 | 第45-46页 |
·利益相关者的定义 | 第46-47页 |
·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界定 | 第47-51页 |
·无形资本循环理论 | 第51-52页 |
·理论基础的进一步解释 | 第52-56页 |
3. 无形资本会计的理论结构 | 第56-79页 |
·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-传统观点 | 第56-58页 |
·单起点论 | 第56-58页 |
·双起点论 | 第58页 |
·无形资本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 | 第58-60页 |
·会计理论逻辑起点观的评述 | 第58-59页 |
·无形资本会计理论逻辑起点-系统因素耦合观 | 第59-60页 |
·无形资本会计理论结构的构建思路 | 第60-63页 |
·会计理论结构-典型的逻辑推理思路 | 第60-62页 |
·无形资本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推理思路 | 第62-63页 |
·无形资本会计假设 | 第63-66页 |
·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 | 第64页 |
·无形资本会计假设的完善 | 第64-66页 |
·无形资本会计目标 | 第66-69页 |
·国外会计目标理论研究的主要观点 | 第66-68页 |
·国内会计目标定位研究的主要观点 | 第68-69页 |
·无形资本会计目标的定位 | 第69页 |
·无形资本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| 第69-76页 |
·国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观点 | 第69-72页 |
·国内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观点 | 第72-73页 |
·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 | 第73-74页 |
·无形资本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| 第74-76页 |
·无形资本会计要素 | 第76-79页 |
·会计要素分类观 | 第77-78页 |
·无形资本会计要素的分类观 | 第78-79页 |
4. 无形资本的确认 | 第79-98页 |
·会计确认理论 | 第79-84页 |
·会计确认的定义 | 第79-80页 |
·会计确认的标准 | 第80页 |
·会计确认标准的创新模式-“彩色模式” | 第80-84页 |
·无形资本确认的前提-无形资本的识别 | 第84-90页 |
·无形资本的识别原则 | 第84-86页 |
·无形资本的识别方法 | 第86-88页 |
·无形资本的识别内容 | 第88-90页 |
·无形资本确认的“彩色模式” | 第90-98页 |
·无形资本确认的核心层次 | 第91-94页 |
·无形资本确认的紧密层次 | 第94-96页 |
·无形资本确认的松散层次 | 第96-98页 |
5. 无形资本的计量 | 第98-127页 |
·无形资本计量的理论结构 | 第98-99页 |
·无形资本计量内涵 | 第99-102页 |
·会计计量内涵 | 第99-101页 |
·无形资本计量内涵 | 第101-102页 |
·无形资本计量原则 | 第102-103页 |
·同质性原则 | 第102页 |
·可验证性原则 | 第102-103页 |
·可比性原则 | 第103页 |
·无形资本计量模式 | 第103-110页 |
·无形资本计量单位 | 第104页 |
·无形资本计量属性的选择 | 第104-110页 |
·人力资本、智力资本计量方法 | 第110-120页 |
·人力资本计量方法 | 第111-116页 |
·智力资本计量方法 | 第116-119页 |
·人力资本、智力资本计量方法的评述 | 第119-120页 |
·无形资本计量方法 | 第120-127页 |
·无形资本现值计量方法 | 第121-124页 |
·无形资本价值计量的分期超额收益累计法 | 第124-125页 |
·无形资本价值计量方法的现实选择 | 第125-127页 |
6. 无形资本的记录 | 第127-141页 |
·核心层次无形资本的记录差异 | 第127-128页 |
·核心层次无形资本的账户设置 | 第128-131页 |
·资产类账户的设置 | 第128-129页 |
·负债类账户的设置 | 第129页 |
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设置 | 第129-131页 |
·损益类账户的设置 | 第131页 |
·核心层次无形资本的账务处理 | 第131-138页 |
·核心层次无形资本投入的账务处理 | 第132页 |
·核心层次无形资本运营过程的账务处理 | 第132-137页 |
·核心层次无形资本运营结果的账务处理 | 第137页 |
·无形资本所有者参与净收益分配的账务处理 | 第137-138页 |
·紧密和松散层次无形资本的记录 | 第138-141页 |
7. 无形资本信息披露 | 第141-169页 |
·信息披露规范和内容 | 第141-146页 |
·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范 | 第141-142页 |
·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内容 | 第142-144页 |
·现行信息披露规范和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144-146页 |
·信息披露内容的改进建议 | 第146-149页 |
·财务报告的整体改进 | 第146-147页 |
·增加应披露的具体信息 | 第147-148页 |
·信息披露内容改进建议的评述 | 第148-149页 |
·无形资本信息披露原则 | 第149-152页 |
·成本效益原则 | 第149-150页 |
·自愿披露原则 | 第150页 |
·全面性原则 | 第150-151页 |
·重要性原则 | 第151页 |
·协调一致原则 | 第151-152页 |
·无形资本信息披露的主要报表加附注模式 | 第152-160页 |
·资产负债表及附注的改造 | 第152-156页 |
·利润表的改造 | 第156-157页 |
·现金流量表的改造 | 第157-158页 |
·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改造 | 第158-160页 |
·无形资本信息披露的独立报告模式 | 第160-164页 |
·无形资本运营资产负债表 | 第160-161页 |
·无形资本运营利润表 | 第161-162页 |
·无形资本运营现金流量表 | 第162-163页 |
·无形资本权益变动表 | 第163-164页 |
·紧密、松散层次无形资本信息披露 | 第164-169页 |
·紧密、松散层次无形资本信息披露特征 | 第165-167页 |
·紧密、松散层次无形资本信息披露内容 | 第167-169页 |
8.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169-174页 |
·无形资本会计的研究结论 | 第169-171页 |
·无形资本会计理论研究的展望 | 第171-172页 |
·无形资本会计实践活动的展望 | 第172-174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174-184页 |
致谢 | 第184-186页 |
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| 第1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