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引言 | 第8-12页 |
第一章 古柏杜丽娜创作生平、风格及《奉献》的创作背景 | 第12-24页 |
第一节 古柏杜丽娜的创作生平 | 第12-15页 |
第二节 古柏杜丽娜的创作风格 | 第15-18页 |
第三节 《奉献》的创作背景 | 第18-24页 |
一、《奉献》的创作背景 | 第18-19页 |
二、《音乐的奉献》—"皇家主题" | 第19-24页 |
第二章 作品创作技术分析 | 第24-78页 |
第一节 主题与各主题变奏 | 第24-29页 |
一、"奉献"主题与第二主题 | 第24-26页 |
二、各主题变奏以及与宗教的关系 | 第26-29页 |
(一) 各主题变奏的音高设计 | 第26-27页 |
(二) 独特的变奏与宗教的关系 | 第27-29页 |
第二节 音高 | 第29-57页 |
一、确定性音高与非确定性音高 | 第29-36页 |
(一) 确定性音高与非确定性音高的横向结合 | 第29-32页 |
1、确定性音高与弦乐震滑音的横向结合 | 第30-31页 |
2、确定性音高与弦乐颤滑音的横向结合 | 第31页 |
3、确定性音高与划线写法的横向结合 | 第31-32页 |
(二) 确定性音高与非确定性音高的纵向结合 | 第32-36页 |
1、确定性音高与弦乐滑音的纵向结合 | 第32-33页 |
2、确定性音高与划线写法的纵向结合 | 第33-36页 |
二、多声部写作手法 | 第36-57页 |
(一) 多声部纵向结合的复调思维 | 第36-50页 |
1、由多声部复调手法构成的单一音层 | 第37-41页 |
(1) 多声部模仿构成的单一音层 | 第37-39页 |
(2) 多声部对比构成的单一音层 | 第39-41页 |
2、由多声部复调手法构成多个对比音层 | 第41-50页 |
(二) 多声部纵向结合的和声思维 | 第50-57页 |
1、由半音替置构成的密集音块 | 第50-55页 |
2、三度叠置结构的和弦 | 第55-57页 |
3、五度叠置结构的和弦 | 第57页 |
第三节 音色 | 第57-73页 |
一、乐器的多样性组合 | 第58-59页 |
二、音色对比 | 第59-73页 |
(一) 乐器非常规演奏法与常规演奏法的音色对比 | 第60-61页 |
1、乐器的非常规演奏法与常规演奏法形成的横向音色对比 | 第60页 |
2、乐器非常规演奏法与常规演奏法形成的纵向音色对比 | 第60-61页 |
(二) 纵向结构音色对比 | 第61-70页 |
1、单一性因素织体的音色结构 | 第61-64页 |
(1) 由同一乐器组构成的单一性因素织体 | 第61-63页 |
(2) 由不同乐器组纵向结合构成的单一性因素织体 | 第63-64页 |
2、多层次结构织体中的音色对比 | 第64-70页 |
(1) 点描织体与延留型音块纵向结合构成的多层次结构织体 | 第64-65页 |
(2) 点描织体与微复调织体纵向结合构成的多层次结构织体 | 第65页 |
(3) 点描织体与弦乐的滑奏构成的多层次结构织体 | 第65-70页 |
(三) 横向结构音色对比 | 第70-73页 |
1、横向结构音色对比与点描织体 | 第70-73页 |
2、横向结构音色对比对全曲结构的影响 | 第73页 |
第四节 其它要素对变奏原则产生的作用 | 第73-78页 |
一、多变的节奏节拍 | 第74-76页 |
二、力度、音域音区 | 第76-78页 |
(一) 力度动机 | 第76页 |
(二) 音域音区 | 第76-78页 |
第三章 作品整体结构与变奏原则 | 第78-83页 |
第一节 三部性原则 | 第78-80页 |
第二节 整体结构体系 | 第80-81页 |
第三节 变奏的结构力 | 第81-83页 |
结语 | 第83-86页 |
一、作品的宗教意义 | 第83页 |
二、回归的意义 | 第83-84页 |
三、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| 第84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87页 |
附录:索菲亚·古柏杜丽娜主要作品 | 第87-93页 |
致谢 | 第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