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12页 |
| 引言 | 第12-14页 |
|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14-30页 |
| 1 研究1 健全人格取向的心理健康观 | 第14-23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4页 |
| ·西方积极心理学的健康观 | 第14-17页 |
| 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思想 | 第17-19页 |
| ·当代心理和谐健康观 | 第19-20页 |
| ·国内外新近的一些研究 | 第20-22页 |
| ·小结 | 第22-23页 |
| 2 研究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测量 | 第23-30页 |
| ·前言 | 第23页 |
| ·国内的工具 | 第23-26页 |
| ·国外的有关工具 | 第26-27页 |
| ·简评 | 第27-29页 |
| ·小结 | 第29-30页 |
| 第二部分 大学生心理健康结构的前期探索 | 第30-36页 |
| 3 研究3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涵研究 | 第30-36页 |
| ·前言 | 第30页 |
| ·方法 | 第30-31页 |
| ·结果 | 第31-34页 |
| ·讨论 | 第34-35页 |
| ·结论 | 第35-36页 |
| 第三部分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建构与量表编制 | 第36-54页 |
| 4 研究4 大学生健全人格取向心理健康的结构初探和量表编制 | 第36-45页 |
| ·前言 | 第36-37页 |
| ·方法与程序 | 第37-38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38-43页 |
| ·讨论 | 第43-45页 |
| ·结论 | 第45页 |
| 5 研究5 健全人格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| 第45-54页 |
| ·前言 | 第45-46页 |
| ·方法 | 第46-48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48-51页 |
| ·讨论 | 第51-52页 |
| ·结论 | 第52-54页 |
| 第四部分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 | 第54-62页 |
| 6 研究6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研究 | 第54-62页 |
| ·前言 | 第54页 |
| ·方法 | 第54-55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55-57页 |
| ·讨论 | 第57-60页 |
| ·结论 | 第60-62页 |
| 第五部分 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| 第62-78页 |
| 7 研究7 心理健康与自立、自信、自尊的关系 | 第62-67页 |
| ·前言 | 第62-63页 |
| ·方法 | 第63-64页 |
| ·结果 | 第64-66页 |
| ·讨论 | 第66-67页 |
| ·结论 | 第67页 |
| 8 研究8 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 | 第67-72页 |
| ·前言 | 第67-68页 |
| ·方法 | 第68-69页 |
| ·结果 | 第69-70页 |
| ·讨论 | 第70-71页 |
| ·结论 | 第71-72页 |
| 9 研究9 心理健康与时间感知和时间管理 | 第72-75页 |
| ·前言 | 第72页 |
| ·方法 | 第72-73页 |
| ·结果 | 第73-74页 |
| ·讨论 | 第74-75页 |
| ·结论 | 第75页 |
| 10 研究10 心理健康与学业成就 | 第75-78页 |
| ·研究假设 | 第75页 |
| ·方法 | 第75-76页 |
| ·结果 | 第76页 |
| ·讨论 | 第76-77页 |
| ·结论 | 第77-78页 |
| 第六部分 总的讨论与结论 | 第78-88页 |
| 11 总的讨论 | 第78-87页 |
| ·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编制策略与方法 | 第78-79页 |
| ·健全人格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结构和内容 | 第79-80页 |
| ·测验的信度问题 | 第80-81页 |
| ·测验的效度问题 | 第81-82页 |
| ·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 | 第82-84页 |
| ·心理健康者的人格特征 | 第84-85页 |
| ·心理健康作为一个动态环节 | 第85页 |
| ·经验总结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| 第85-87页 |
| 12 结论 | 第87-8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8-98页 |
| 附录 | 第98-104页 |
| 后记 | 第104-10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