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日大学英语教育比较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绪论 | 第7-11页 |
一、课题的提出 | 第7-8页 |
二、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8-9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9页 |
四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五、创新之处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中日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历程 | 第11-18页 |
第一节 日本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历程 | 第11-14页 |
一、萌芽阶段 | 第11页 |
二、发展阶段 | 第11-12页 |
三、困难阶段 | 第12-13页 |
四、复兴阶段 | 第13页 |
五、改革阶段 | 第13-14页 |
第二节 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历程 | 第14-17页 |
一、满清早期 | 第14-15页 |
二、晚清时期 | 第15页 |
三、中华民国时期 | 第15-16页 |
四、新中国成立后 | 第16页 |
五、改革开放以后 | 第16-17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中日大学英语教育现状研究 | 第18-41页 |
第一节 教育目的及目标 | 第18-20页 |
一、日本大学英语教育的目的及目标 | 第18-20页 |
二、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目的及目标 | 第20页 |
第二节 课程设置 | 第20-24页 |
一、日本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| 第21-22页 |
(一) 东京大学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| 第21页 |
(二) 千叶大学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| 第21-22页 |
二、中国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| 第22-24页 |
(一) 上海交通大学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| 第23页 |
(二) 上海师范大学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| 第23-24页 |
第三节 教材选取与使用 | 第24-30页 |
一、日本大学英语教材的选取和使用 | 第24-27页 |
二、中国大学英语教材的选取和使用 | 第27-30页 |
第四节 教学方法 | 第30-33页 |
一、日本大学英语教学方法 | 第30-31页 |
二、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方法 | 第31-33页 |
第五节 师资力量 | 第33-37页 |
一、日本大学英语教育的师资队伍 | 第34-35页 |
二、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师资队伍 | 第35-37页 |
第六节 教学评价 | 第37-40页 |
一、日本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 | 第37-39页 |
二、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 | 第39-40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三章 中日大学英语教育比较与借鉴 | 第41-49页 |
第一节 比较 | 第41-45页 |
一、教育目的及目标的比较 | 第41页 |
二、课程设置的比较 | 第41-42页 |
三、教材选取与使用的比较 | 第42-43页 |
四、教学方法的比较 | 第43页 |
五、师资力量的比较 | 第43-44页 |
六、教学评价的比较 | 第44-45页 |
第二节 借鉴 | 第45-48页 |
一、增强创新意识,改革传统教学法 | 第45-46页 |
二、因地制宜选取教材,适时摆脱课本束缚 | 第46页 |
三、注意英语水平多层次,课程设置多元化 | 第46-47页 |
四、建立新的英语教学评价体系,加入国际性考试 | 第47页 |
五、多途径、多渠道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| 第47-48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结语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4页 |
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