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第1章 导论 | 第9-17页 |
| ·问题的提出 | 第9-10页 |
| ·涂尔干职业共同体理论的简要概括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综述 | 第11-14页 |
| ·国外学者对涂尔干职业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| 第11-13页 |
| ·转型期国内学者如何分析涂尔干的职业共同体思想的适用性 | 第13-14页 |
| ·研究方法与本文特点 | 第14-17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| ·本文特点 | 第15-17页 |
| 第2章 解析涂尔干以职业共同体为载体的社会整合理论 | 第17-30页 |
| ·涂尔干职业共同体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和社会背景 | 第17-20页 |
| ·涂尔干职业共同体产生的理论背景 | 第17-19页 |
| ·涂尔干职业共同体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| 第19-20页 |
| ·涂尔干职业共同体理论的逻辑体系 | 第20-24页 |
| ·社会是如何可能的 | 第21-22页 |
| ·社会失范 | 第22页 |
| ·职业共同体可以整合失序的社会 | 第22-24页 |
| ·涂尔干职业共同体的困境 | 第24-25页 |
| ·涂尔干的职业共同体思想过于理想化,忽视冲突和矛盾 | 第24页 |
| ·涂尔干片面强调职业群体的独大作用 | 第24-25页 |
| ·职业共同体思想的当代释义——后涂尔干主义的发展 | 第25-30页 |
| ·后涂尔干主义阐释职业共同体 | 第25-27页 |
| ·新涂尔干主义论职业共同体的发展趋势 | 第27-28页 |
| ·涂尔干职业共同体思想在现代西方国家的应用成果 | 第28-30页 |
| 第3章 中国借鉴和重构涂尔干职业共同体思想的依据 | 第30-40页 |
| ·在当代中国借鉴涂尔干职业共同体思想的可能性 | 第30-35页 |
| ·我国所处的社会状况和当年涂尔干的环境有相似之处 | 第30-31页 |
| ·职业共同体的理论内核值得借鉴 | 第31-32页 |
| ·职业共同体整合社会的相对优势 | 第32-33页 |
| ·其他社会群体整合能力相对不足 | 第33-34页 |
| ·以职业为单位进行社会整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| 第34-35页 |
| ·在当代中国重构涂尔干职业共同体的必要性 | 第35-38页 |
| ·当前中国社会状况有其特殊性 | 第35-36页 |
| ·非制度因素的负面影响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的职业群体 | 第36-37页 |
| ·现代职业的流变和现代科技的运用,不同于涂尔干时代 | 第37页 |
| ·中国现时代的职业伦理存在自身的困境 | 第37-38页 |
| ·小结 | 第38-40页 |
| 第4章 借鉴涂尔干职业共同体思想的原则和重构路径 | 第40-47页 |
| ·转型期中国借鉴涂尔干职业共同体思想的原则 | 第40-42页 |
| ·进行涂尔干职业共同体思想的本土化建设 | 第40-41页 |
| ·必须兼顾其他社会群体,尤其是政党的社会整合作用 | 第41-42页 |
| ·合理吸收职业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内核,正视其存在的困境 | 第42页 |
| ·探索在当今中国社会构建职业共同体的途径 | 第42-47页 |
| ·重视职业共同体的内部建设 | 第42-44页 |
| ·重视职业共同体之间的矛盾调节和相互合作 | 第44-47页 |
| 结语 | 第47-4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8-51页 |
| 致谢 | 第51-52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52-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