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络恶搞——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的重要表征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| ·问题的引出:从一坨发馊的"馒头"说起 | 第9-10页 |
| ·文献综述 | 第10-13页 |
| ·研究思路与框架 | 第13页 |
| ·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3-15页 |
| 第2章 网络恶搞全景扫描及其方式流变 | 第15-21页 |
| ·恶搞进化史 | 第16-17页 |
| ·从"KUSO"到"库索"再到"恶搞" | 第16页 |
| ·恶搞——"搞"而不"恶" | 第16-17页 |
| ·恶搞的时代划分 | 第17-19页 |
| ·前恶搞时代 | 第17-18页 |
| ·恶搞时代 | 第18-19页 |
| ·泛恶搞时代 | 第19页 |
| ·网络恶搞的概念界定 | 第19-21页 |
| 第3章 网络恶搞是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的重要表征 | 第21-31页 |
| ·亚文化与青年亚文化 | 第21-28页 |
| ·青年亚文化关键词——抵抗风格收编 | 第24-26页 |
| ·青年亚文化主要特征 | 第26-28页 |
| ·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现状及其特点 | 第28-31页 |
| 第4章 网络恶搞——从仪式的抵抗到娱乐的狂欢 | 第31-41页 |
| ·抵抗——网络恶搞的目的 | 第31-36页 |
| ·大众的"抵抗"——避让但不逃离 | 第31-32页 |
| ·网络恶搞中抵抗的"风格" | 第32-36页 |
| ·狂欢——网络恶搞的外衣 | 第36-41页 |
| ·狂欢理论的渊源 | 第36-37页 |
| ·网络——狂欢的广场 | 第37页 |
| ·青年——狂欢的民众 | 第37-39页 |
| ·笑——狂欢的表达 | 第39-41页 |
| 第5章 收编——网络恶搞的归宿 | 第41-47页 |
| ·意识形态收编 | 第41-43页 |
| ·恶搞"红色经典"触碰政治底线 | 第41-42页 |
| ·网络恶搞凸显监管难题 | 第42-43页 |
| ·商业对青年亚文化的收编 | 第43-47页 |
| ·作为媒介文化的青年亚文化 | 第43页 |
| ·作为"商品"的网络恶搞 | 第43-47页 |
| 第6章 "泛恶搞时代"的反思 | 第47-5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0-52页 |
| 致谢 | 第52-53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