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绵阳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8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8-16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8-14页 |
| ·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利好 | 第8页 |
| ·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需要 | 第8-9页 |
| ·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 | 第9-14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| ·理论意义 | 第14页 |
| ·实践意义 | 第14-15页 |
| ·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| 第15-16页 |
| 第二章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概述 | 第16-20页 |
| ·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概念、标准和核心价值 | 第16-17页 |
| ·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概念 | 第16页 |
| ·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标准 | 第16-17页 |
| ·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价值 | 第17页 |
| ·国内外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述评 | 第17-20页 |
| ·国内外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概述 | 第17-19页 |
| ·国内外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比较 | 第19-20页 |
| 第三章 绵阳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| 第20-26页 |
| ·必要性 | 第20-23页 |
| ·在市级行政主管区域内探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| 第20-21页 |
| ·绵阳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| 第21页 |
| ·震灾对绵阳基础教育均衡格局的影响 | 第21-23页 |
| ·可行性 | 第23-26页 |
| ·市级行政主管部门调控能力较强 | 第23-24页 |
| ·市级行政主管区域内教育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| 第24-25页 |
| ·地震破坏不能阻止经济和教育均衡的发展 | 第25-26页 |
| 第四章 绵阳市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 | 第26-28页 |
| ·历史因素和客观因素 | 第26-27页 |
| ·主观因素 | 第27-28页 |
| 第五章 绵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途径和基本原则 | 第28-32页 |
| ·绵阳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途径 | 第28页 |
| ·绵阳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原则 | 第28-32页 |
| ·政府主导 | 第28-29页 |
| ·公平优先,兼顾效率 | 第29-30页 |
| ·制度创新 | 第30-32页 |
| 第六章 绵阳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探讨 | 第32-48页 |
| ·处理好灾后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关系 | 第32页 |
| ·建立科学合理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 | 第32-35页 |
| ·城乡基础教育整体化机制 | 第33页 |
| ·教育资源配置和监测机制 | 第33-34页 |
| ·教育评估督导机制 | 第34-35页 |
| ·保证基础教育经费充足且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 | 第35-36页 |
| ·加强农村学校和贫困地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| 第36-38页 |
| ·绵阳当前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| 第36页 |
| ·绵阳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| 第36-38页 |
| ·加快农村学校的标准化和信息化步伐 | 第38-42页 |
| ·绵阳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的要求 | 第38-39页 |
| ·绵阳市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 | 第39-40页 |
| ·大力改造薄弱学校 | 第40-42页 |
| ·强化政府部门的评估和监督功能 | 第42-44页 |
| ·吸收国内外教育均衡发展的成功经验 | 第44-48页 |
| ·美、英、日三国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情况 | 第44-45页 |
| ·河南新郑市的教育均衡发展 | 第45-48页 |
| 第七章 结论 | 第48-49页 |
| 致谢 | 第49-5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0-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