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--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

基于步行指数和人流密度的城市街道可步行性研究--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25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人车交通矛盾,步行环境缺失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公共空间不足,环境资源紧缺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城市环境恶化,低碳生活亟需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城市节奏压迫,健康出行需求第14页
    1.2 研究内容第14-15页
    1.3 研究意义与方法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6-17页
    1.4 相关概念解析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可步行性相关概念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步行指数相关概念第17-18页
    1.5 研究现状第18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国外发展现状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国内研究动态第21-23页
    1.6 论文结构第23-25页
第二章 可步行性评价方法理论概述第25-39页
    2.1 可步行性评价方法概述第25-26页
    2.2 可步行性现有评价方法的对比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评价方法的共同点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评价方法的优势第27-28页
    2.3 步行指数评价方法的适应性优化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步行指数评价方法的局限性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对步行指数评价方法的修正第29-32页
    2.4 可步行性评价模式的确定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评价框架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评价对象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评价现状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评价可信度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评价成本第34-35页
    2.5 可步行性综合评价框架的具体技术手段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可步行性表征维度下的评价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实际步行维度下的评价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可步行性回测第36-37页
    2.6 数据处理第37-38页
    2.7 本章小结第38-39页
第三章 深圳市可步行性测度评价及结果分析第39-66页
    3.1 研究区概况第40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研究范围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区域概况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步行环境现状第42-44页
    3.2 步行指数方法的可步行性测度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单点步行指数和面域步行指数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设施使用频率及多样性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设施可步行性衰减规律第45-47页
    3.3 网络分析方法的调整第47-48页
    3.4 可步行性测度评价及结果分析第48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步行指数评价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深圳市可步行性测度评价概述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各区域可步行性结果分析第50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研究区域的确定第63-65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65-66页
第四章 南山区街道微观观察第66-84页
    4.1 街道概况第66页
    4.2 街道可步行性综合评价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街道步行指数分析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街道人流密度分析第68-69页
    4.3 测度结果综合评价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两者匹配区域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两者不匹配区域第69-70页
    4.4 实地调研第70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街道步行指数高人流密度高区域第70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街道步行指数高人流密度低区域第76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街道步行指数低人流密度高区域第79-81页
    4.5 街道可步行性改进方法讨论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提高公共交通网络密度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小尺度路网原则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4 高品质步行环境原则第82-83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83-84页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84-89页
    5.1 研究的主要结论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步行指数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南山区人流密度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提升街道可步行性第85-86页
    5.2 研究的创新点第86页
    5.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86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研究的不足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研究的展望第87-89页
参考文献第89-93页
附录第93-96页
致谢第96-97页
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97页

论文共9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轨道交通车站客流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研究
下一篇:深圳市高快速路网多乘员收费车道(HOT车道)可行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