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8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-12页 |
1.1.1 批判性思维日益重要,且须经过系统训练才能获得提高 | 第8-9页 |
1.1.2 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 | 第9-11页 |
1.1.3 当前我国人才培养迫切需要批判性思维 | 第11-12页 |
1.1.4 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拥有批判性思维很重要 | 第12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4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14-24页 |
2.1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4-16页 |
2.2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6-20页 |
2.3 核心概念界定 | 第20-24页 |
2.3.1 数理逻辑 | 第20页 |
2.3.2 批判性思维及非形式逻辑 | 第20-24页 |
3 研究设计 | 第24-28页 |
3.1 研究目的 | 第24页 |
3.2 研究内容 | 第24页 |
3.3 研究工具 | 第24-25页 |
3.3.1 研究工具 | 第24-25页 |
3.3.2 资料收集方法 | 第25页 |
3.4 样本描述 | 第25-28页 |
4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| 第28-56页 |
4.1 对研究结果的分析 | 第28-52页 |
4.1.1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总体现状分析 | 第28-31页 |
4.1.2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在不同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| 第31-33页 |
4.1.3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| 第33-37页 |
4.1.4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在不同学科门类上的差异分析 | 第37-40页 |
4.1.5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在父母亲不同教育程度上的差异分析 | 第40-43页 |
4.1.6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在父母亲不同工作部门上的差异分析 | 第43-45页 |
4.1.7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在父母亲不同工作部门上的差异分析 | 第45-50页 |
4.1.8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的差异分析 | 第50-52页 |
4.2 对调查结果的讨论 | 第52-56页 |
4.2.1 S大学师范生整体批判性思维表现水平较差,各项特质偏弱且表现不均衡 | 第52页 |
4.2.2 男女生在批判性思维的自信心和认知成熟度上具有显著差异 | 第52-53页 |
4.2.3 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年级差异 | 第53页 |
4.2.4 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不同学科门类上具有差异 | 第53页 |
4.2.5 家庭教育和家庭经济条件对孩子的批判性思维的自信心有显著影响 | 第53-54页 |
4.2.6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影响 | 第54-56页 |
5 影响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原因分析 | 第56-60页 |
5.1 影响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因素 | 第56-57页 |
5.1.1 先天遗传因素 | 第56页 |
5.1.2 早期经验及环境的影响 | 第56页 |
5.1.3 学校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影响 | 第56页 |
5.1.4 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| 第56-57页 |
5.2 S大学学生批判性思维总体水平低的原因 | 第57-60页 |
5.2.1 S大学的本科生培养目标的定位缺少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| 第57页 |
5.2.2 S大学的通识课程中缺乏专门的批判性思维等思维训练课程 | 第57-58页 |
5.2.3 S大学的现行教育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| 第58-60页 |
6 建议 | 第60-64页 |
6.1 引进或开发出适合自己文化语境的批判性思维的教材 | 第60页 |
6.2 让批判性思维渗透到学生的课堂与课外中 | 第60-62页 |
6.2.1 课堂教学要以探究式地小组讨论方式为主 | 第61页 |
6.2.2 课外要以实践的教学方式为主 | 第61页 |
6.2.3 建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学生评价方式 | 第61-62页 |
6.3 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以根据学生主体的特点有的放矢 | 第62页 |
6.4 加大教育投资比重,重视女性文化教育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8页 |
附录 | 第68-74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74-76页 |
致谢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