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教育论文--思想政治教育、德育论文

基于“接受理论”为主的青少年榜样教育研究

中文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1章 引言第10-18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榜样教育基础理论相关研究综述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接受美学理论研究综述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榜样教育的主要要素和学习机制相关研究综述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文献评述第14-15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6页
    1.4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第16-18页
第2章 “接受理论”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18-22页
    2.1 接受定义第18页
    2.2 接受理论研究意义第18页
    2.3 接受理论基础与接受思想教育第18-22页
第3章 榜样与榜样教育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第22-28页
    3.1 榜样与榜样教育第22-23页
    3.2 榜样教育的理论基础第23-28页
第4章 榜样教育的要素构成和理论机制第28-34页
    4.1 榜样教育基本要素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主体要素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客体要素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介体要素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环体要素第30页
    4.2 榜样教育的学习机制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动机源于需要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道德认知与情感认同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认同榜样形成信念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学习与创新第32-34页
第5章 “接受理论”与榜样教育之间的联系和意义第34-38页
    5.1 “接受理论”与榜样教育的联系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榜样教育要素与接受理论要素重合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榜样教育与接受理论过程相似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二者均是双向建构、双向发展的动态过程第35页
    5.2 研究榜样教育在接受领域的意义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充实榜样教育理论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有利于提高榜样教育工作的实践成效第36-38页
第6章 影响榜样教育接受因素分析和榜样教育现状分析第38-44页
    6.1 榜样教育主体因素:榜样树立存在缺陷弱化了其榜样效力第38-39页
    6.2 榜样教育客体因素:接受者自我意识增强加大榜样教育难度第39页
    6.3 榜样教育环体因素: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变加大榜样认同难度第39-41页
    6.4 榜样教育介体因素:榜样教育媒介运用效率低第41-44页
第7章 “接受理论”为主的青少年榜样教育对策第44-50页
    7.1 注重榜样教育的接受群体青少年需求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重视青少年的主要地位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改变榜样教育集体性特征,开展个性化针对性榜样教育第44-45页
    7.2 改进榜样教育的实施者、教育媒介的教育模式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改善传统教育方式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利用新媒体的优势第45-46页
    7.3 提高增强榜样教育的实际功能效用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榜样的选取需要有认同感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榜样的选取可以地域性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榜样的教育要有可持续性第47页
    7.4 健全社会榜样教育的环境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7.4.1 网络环境的监督管理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7.4.2 榜样本人的保护保障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7.4.3 对榜样辩证发展的学习第48-50页
结论与展望第50-52页
    1、结论第50页
    2、展望第50-52页
参考文献第52-54页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4-56页
致谢第56页

论文共5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微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习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
下一篇:山西省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空间一致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