众包模式下接包方参与动机对创造力的影响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3页 |
1.1 研究问题提出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1-12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20页 |
1.3.1 众包模式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7页 |
1.3.2 创造力的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3.3 研究述评 | 第18-20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20-23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20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20-23页 |
第2章 众包模式的基本内涵与功能 | 第23-36页 |
2.1 众包模式的研究 | 第23-26页 |
2.1.1 众包模式的界定 | 第23页 |
2.1.2 众包模式的特征属性 | 第23-25页 |
2.1.3 众包模式的类别 | 第25-26页 |
2.2 创造力的研究 | 第26-29页 |
2.2.1 创造力的界定 | 第26-27页 |
2.2.2 创造力的构成要素研究 | 第27-29页 |
2.3 众包模式下接包方参与行为的动机研究 | 第29-33页 |
2.3.1 接包方参与的行为动机理论 | 第29-30页 |
2.3.2 众包模式下接包方参与动机的研究 | 第30-33页 |
2.4 众包模式下接包方参与动机与创造力的关系 | 第33-36页 |
第3章 研究模型与假设 | 第36-41页 |
3.1 模型构建 | 第36-37页 |
3.2 研究假设 | 第37-41页 |
3.2.1 接包方外部动机与其创造力的关系 | 第37页 |
3.2.2 接包方内部动机与其创造力的关系 | 第37-38页 |
3.2.3 学习行为的中介作用 | 第38-41页 |
第4章 研究设计 | 第41-50页 |
4.1 预调查 | 第41-47页 |
4.1.1 接包方参与动机的指标体系构建 | 第41-42页 |
4.1.2 德尔菲法专家调查 | 第42-44页 |
4.1.3 预调查设计 | 第44-46页 |
4.1.4 R聚类-因子分析筛选结果 | 第46-47页 |
4.2 正式调查 | 第47-50页 |
4.2.1 问卷设计 | 第47-48页 |
4.2.2 样本来源及取样过程 | 第48页 |
4.2.3 样本筛选及统计结果 | 第48-50页 |
第5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| 第50-63页 |
5.1 信度和效度分析 | 第50-52页 |
5.1.1 单个量表信效度分析 | 第50-51页 |
5.1.2 模型识别与比较 | 第51-52页 |
5.2 相关分析 | 第52-55页 |
5.3 假设检验 | 第55-63页 |
5.3.1 主效应分析 | 第55-58页 |
5.3.2 中介效应分析 | 第58-63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3-70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63-64页 |
6.2 研究创新点 | 第64页 |
6.3 管理启示 | 第64-68页 |
6.3.1 重视外部激励提升效用价值 | 第64-65页 |
6.3.2 强化内在导向激发创意灵感 | 第65-67页 |
6.3.3 激发学习行为提高创意质量 | 第67页 |
6.3.4 营造学习氛围提升整体创造力 | 第67-68页 |
6.4 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68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8-79页 |
附录A 预调查问卷 | 第79-80页 |
附录B 正式调查问卷 | 第80-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