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化学工业论文--其他化学工业论文--发酵工业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发酵工艺论文

牛樟芝深层液体发酵产4-乙酰基安卓奎诺尔B工艺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符号和缩略词说明第20-21页
第一章 绪论第21-29页
    1.1 牛樟芝简介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牛樟芝的发现与命名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牛樟芝的生物学特性第22页
    1.2 人工牛樟芝的培育方法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段木栽培培养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固态发酵培养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液体深层发酵培养第24-25页
    1.3 牛樟芝生理活性物质及药理活性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三萜类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牛樟芝多糖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泛醌类化合物第26-27页
    1.4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7页
    1.5 研究内容第27-29页
第二章 牛樟芝种子成球条件及种子发酵过程的检测第29-37页
    2.1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实验菌种及培养基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实验药品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实验设备第30页
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斜面传代培养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孢子悬液制备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种子培养条件的探索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菌体干重测定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种子发酵过程胞外多糖的测定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种子生长过程干重及pH的测定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摇瓶发酵方法第32页
    2.3 实验结果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不同培养基对种子培养情况的影响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不同培养培养条件对种子培养情况的影响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种子生长曲线的测定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不同天数种子对发酵情况的影响第34-35页
    2.4 本章总结第35-37页
第三章 不同培养条件对牛樟芝生物量富集的影响第37-49页
    3.1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实验菌种及培养基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实验药品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实验设备第38-39页
    3.2 实验方法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牛樟芝种子培养及发酵培养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牛樟芝发酵生长曲线的测定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蚕蛹粉的使用方法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不同碳源、氮源、添加物、维生素对牛樟芝生物量富集的影响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不同碳源、氮源、添加物、维生素添加量对牛樟芝生物量富集的影响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不同培养条件(摇床转速,初始pH,装液量,接种量)对牛樟芝生物量富集的影响第40页
    3.3 实验结果第40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牛樟芝发酵生长曲线的测定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不同碳源、氮源、添加物、维生素对牛樟芝生物量富集的影响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不同碳源、氮源、添加物、维生素添加量对牛樟芝生物量富集的影响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不同培养条件(摇床转速,初始pH,装液量,接种量)对牛樟芝生物量富集的影响第46-48页
    3.4 本章总结第48-49页
第四章 不同培养条件对牛樟芝产4-AAQB产量的影响第49-61页
    4.1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实验菌种及培养基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实验药品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实验设备第49页
    4.2 实验方法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不同碳源、氮源、添加物、维生素对牛樟芝产4-AAQB的影响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不同碳源、氮源、添加物、维生素添加量对牛樟芝产4-AAQB的影响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不同培养条件(摇床转速,初始pH,装液量,接种量)对牛樟芝产4-AAQB的影响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4-AAQB的提取方法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4-AAQB的液相检测方法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菌体中4-AAQB的含量计算方法第51页
    4.3 实验结果第51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不同碳源、氮源、添加物、维生素对牛樟芝产4-AAQB的影响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不同碳源、氮源、添加物、维生素添加量对牛樟芝产4-AAQB的影响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不同培养条件(摇床转速,初始pH,装液量,接种量)对牛樟芝产4-AAQB的影响第56-58页
    4.4 本章总结第58-61页
第五章 固定化发酵对牛樟芝发酵的影响第61-67页
    5.1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实验菌种及培养基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实验药品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实验设备第61页
    5.2 实验方法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不同固定化载体对牛樟芝发酵的影响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不同网布面积对牛樟芝发酵的影响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不同网布放置方式对牛樟芝发酵的影响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不同接种量对牛樟芝发酵的影响第62-63页
    5.3 实验结果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不同固定化载体对牛樟芝发酵的影响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不同网布面积对牛樟芝发酵的影响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不同网布放置方式对牛樟芝发酵的影响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不同接种量对牛樟芝发酵的影响第65-66页
    5.4 本章总结第66-67页
第六章 牛樟芝5L发酵罐发酵工艺研究第67-75页
    6.1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实验菌种及培养基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实验药品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实验设备第67-68页
    6.2 实验方法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5L发酵罐接种过程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5L发酵罐接种孢子悬液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5L发酵罐接种菌体小球(不补水不补料)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5L发酵罐接种菌体小球(补水不补料)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5 5L发酵罐接种菌体小球(补料不补水)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6 5L发酵罐+网布接种孢子悬液(分段发酵)第69-70页
    6.3 实验结果第70-7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5L发酵罐接种孢子的发酵过程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5L发酵罐接种小球的发酵过程——不补水不补料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5L发酵罐接种小球的发酵过程补水不补料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5L发酵罐接种孢子的发酵过程补料不补水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5 5L发酵罐+网布接种孢子的发酵过程——分段发酵第73-74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74-75页
第七章 牛樟芝菌体中4-AAQB的提取方法的研究第75-83页
    7.1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实验药品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实验设备第75页
    7.2 实验方法第75-78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牛樟芝中4-AAQB的不同提取方法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不同温度对于樟芝中4-AAQB提取率的影响第76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不同转速对于樟芝中4-AAQB提取率的影响第76页
        7.2.4 不同溶剂和溶剂浓度对于樟芝中4-AAQB提取率的影响第76页
        7.2.5 不同料液比对于樟芝中4-AAQB提取率的影响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7.2.6 提取时间对于樟芝中4-AAQB提取率的影响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7.2.7 提取次数对于樟芝中4-AAQB提取率的影响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7.2.8 4-AAQB提取率计算方法第77-78页
    7.3 实验结果第78-82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不同提取方法对提取率的影响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提取温度对提取效率的影响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提取时转速对提取效率的影响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7.3.4 不同溶剂和溶剂浓度对提取效率的影响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7.3.5 提取料液比对提取效率的影响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7.3.6 提取时间对提取效率的影响第81页
        7.3.7 提取次数对提取效率的影响第81-82页
    7.4 本章总结第82-83页
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83-85页
    8.1 结论第83-84页
    8.2 展望第84-85页
参考文献第85-89页
致谢第89-91页
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1-93页
作者和导师简介第93-95页
附件第95-96页

论文共9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环保型沥青的制备方法及应用
下一篇:薰衣草精油的分析、提取及微胶囊化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