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及其实现研究
摘要 | 第7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导论 | 第13-49页 |
一、研究缘起 | 第13-25页 |
(一)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反思 | 第13-19页 |
(二)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研究不足 | 第19-22页 |
(三)来自教育规划纲要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启示 | 第22-23页 |
(四)迎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 | 第23-25页 |
二、概念界定 | 第25-27页 |
(一)大学英语教学 | 第25页 |
(二)教学价值取向 | 第25-26页 |
(三)融合性价值取向 | 第26-27页 |
三、文献综述 | 第27-45页 |
(一)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现状 | 第27-37页 |
(二)大学英语教学价值五个维度的研究凸显 | 第37-42页 |
(三)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研究呈现分散性状态 | 第42-45页 |
四、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45-47页 |
(一)研究目的 | 第45-46页 |
(二)研究意义 | 第46-47页 |
五、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| 第47-48页 |
(一)研究思路 | 第47页 |
(二)研究方法 | 第47-48页 |
六、研究重点、难点及创新 | 第48-49页 |
(一)重点和难点 | 第48页 |
(二)研究创新 | 第48-49页 |
第一章 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内涵 | 第49-77页 |
一、大学英语性质和特点 | 第49-55页 |
(一)大学英语的性质 | 第49-50页 |
(二)大学英语的特点 | 第50-55页 |
二、大学英语教学价值 | 第55-63页 |
(一)促进学生的发展 | 第55-58页 |
(二)促进学校的提升 | 第58-60页 |
(三)促进社会的进步 | 第60-62页 |
(四)促进文化传承 | 第62-63页 |
三、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 | 第63-70页 |
(一)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内涵 | 第64-66页 |
(二)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形态 | 第66-70页 |
四、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 | 第70-77页 |
(一)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从单一向融合转换 | 第70-72页 |
(二)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释义 | 第72-77页 |
第二章 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表征 | 第77-93页 |
一、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 | 第77-84页 |
(一)对大学英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解读 | 第77-80页 |
(二)大学英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融合方式 | 第80-84页 |
二、共性与个性兼顾 | 第84-86页 |
(一)大学英语教学兼顾共性与个性的原因 | 第84-85页 |
(二)大学英语教学兼顾共性与个性的方式 | 第85-86页 |
三、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融合 | 第86-89页 |
(一)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关系 | 第86-88页 |
(二)大学英语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| 第88-89页 |
四、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融合 | 第89-93页 |
(一)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阐释 | 第89-91页 |
(二)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融合的实现方式 | 第91-93页 |
第三章 融合性价值取向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样态 | 第93-109页 |
一、融合性价值取向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| 第93-96页 |
(一)制定体现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教学目标政策 | 第93-94页 |
(二)完善由融合性价值取向引领的教学目标系统 | 第94-95页 |
(三)建构落实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教学目标网格 | 第95-96页 |
二、融合性价值取向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 | 第96-101页 |
(一)反映融合性价值取向的课程设置 | 第96-97页 |
(二)强化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人文性价值取向 | 第97-98页 |
(三)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的教学内容 | 第98-99页 |
(四)教学内容凸显共性与个性的兼顾 | 第99-100页 |
(五)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融合呈现的教学内容 | 第100页 |
(六)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融合 | 第100-101页 |
三、融合性价值取向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组织形式 | 第101-104页 |
(一)体现融合性价值取向的班级授课制 | 第101-102页 |
(二)反映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活动教学 | 第102页 |
(三)彰显融合性价值取向的现场教学 | 第102-103页 |
(四)突出融合性价值取向的互联网+教学 | 第103-104页 |
四、融合性价值取向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 | 第104-105页 |
(一)构建体现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教学方法论 | 第104页 |
(二)选用反映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教学方法 | 第104-105页 |
五、融合性价值取向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 | 第105-109页 |
(一)确立体现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教学评价理念 | 第105-106页 |
(二)形成体现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教学评价方式 | 第106页 |
(三)发挥体现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教学评价功能 | 第106-109页 |
第四章 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实现依据 | 第109-125页 |
一、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政策依据 | 第109-111页 |
(一)单一性教学价值取向阶段的政策文件 | 第109页 |
(二)相对独立性教学价值取向阶段政策文件 | 第109-110页 |
(三)融合性价值取向阶段的政策文件 | 第110-111页 |
二、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学科依据 | 第111-117页 |
(一)大学英语课程特质 | 第112-116页 |
(二)大学英语学科规律 | 第116-117页 |
三、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理论依据 | 第117-125页 |
(一)知识迁移理论 | 第117-119页 |
(二)二语习得理论 | 第119-121页 |
(三)视域融合理论 | 第121-125页 |
第五章 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实现条件 | 第125-149页 |
一、大学英语教学主体的必备条件 | 第125-131页 |
(一)教师应有的必备素养 | 第125-129页 |
(二)学生应有的基础条件 | 第129-131页 |
二、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必然选择 | 第131-138页 |
(一)实现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性的统一 | 第131-132页 |
(二)关注“听、说、读、写、译”技能综合性发展 | 第132-133页 |
(三)注重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与组织 | 第133-134页 |
(四)强调教学内容的实践运用 | 第134-138页 |
三、大学英语教学环境的必需支持 | 第138-145页 |
(一)生成性教学环境 | 第139-141页 |
(二)实践性教学环境 | 第141-143页 |
(三)生态性教学环境 | 第143-145页 |
四、大学英语教学管理的必要改革 | 第145-149页 |
(一)学校层面的教学监督管理 | 第146页 |
(二)教师层面的课堂教学管理 | 第146-147页 |
(三)学生层面的自我学习管理 | 第147-149页 |
第六章 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实现载体 | 第149-165页 |
一、大学英语分级分层教学 | 第149-153页 |
(一)以融合性价值取向作为分级分层教学展开的依据 | 第149-150页 |
(二)重视分级分层教学的顶层设计与管理 | 第150-151页 |
(三)具体教学活动的设计 | 第151-153页 |
二、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| 第153-156页 |
(一)专门用途英语的含义 | 第153-154页 |
(二)重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内容的设计 | 第154-155页 |
(三)重视学生专门用途英语能力的培养 | 第155-156页 |
三、大学英语教学语料库 | 第156-158页 |
(一)科学设计反映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教学语料库 | 第156-157页 |
(二)精心选用反映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教学语料 | 第157-158页 |
(三)科学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 | 第158页 |
四、大学英语教学资源 | 第158-165页 |
(一)大学英语教学显性资源 | 第158-160页 |
(二)大学英语教学隐性资源 | 第160-165页 |
结语 | 第165-1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7-177页 |
附录 | 第177-181页 |
后记 | 第181-1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