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6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5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23页 |
1.2.1 文献分析 | 第15-16页 |
1.2.2 研究成果 | 第16-23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3-24页 |
1.4 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雾的形成及其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 | 第26-41页 |
2.1 雾的形成及能见度的定义 | 第27-30页 |
2.1.1 雾的形成 | 第27-28页 |
2.1.2 能见度 | 第28-29页 |
2.1.3 能见度的界定 | 第29-30页 |
2.2 雾天事故统计分析 | 第30-32页 |
2.2.1 事故原因分析 | 第30-31页 |
2.2.2 事故形态分析 | 第31页 |
2.2.3 事故发生时间分析 | 第31-32页 |
2.3 雾天对高速公路交通运行影响及事故成因分析 | 第32-37页 |
2.3.1 雾对交通运行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2.3.2 雾诱发交通事故成因分析 | 第33-36页 |
2.3.3 雾天高速公路事故特征 | 第36-37页 |
2.4 评价指标对比分析 | 第37-40页 |
2.4.1 车辆横向偏移系数 | 第38页 |
2.4.2 车道保持率 | 第38-39页 |
2.4.3 速度标准差的变化系数 | 第39页 |
2.4.4 评价指标的选择 | 第39-40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三章 雾天高速公路三维驾驶环境构建 | 第41-55页 |
3.1 模拟仿真软件比选 | 第41-43页 |
3.2 驾驶(三维)模拟仿真软件UC-win/Road简介 | 第43-45页 |
3.3 三维道路驾驶模拟参数标定 | 第45-53页 |
3.2.1 进行地形以及环境的标定 | 第45-46页 |
3.2.2 进行道路平面参数的标定 | 第46-48页 |
3.2.3 进行道路纵断面参数的标定 | 第48-49页 |
3.2.4 进行道路横断面参数的标定 | 第49-50页 |
3.2.5 道路附属设施参数标定 | 第50-51页 |
3.2.6 低能见度气象参数的标定 | 第51-53页 |
3.4 基于驾驶模拟器的驾驶模拟实验实现 | 第53-54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四章 雾天驾驶模拟实验设计 | 第55-66页 |
4.1 实验目的 | 第56-57页 |
4.2 实验仪器设备 | 第57-59页 |
4.2.1 硬件部分 | 第57-59页 |
4.2.2 软件部分 | 第59页 |
4.2.3 其他 | 第59页 |
4.3 实验人员 | 第59-60页 |
4.4 实验方案 | 第60-62页 |
4.4.1 单因素三维驾驶模拟实验设计 | 第60-61页 |
4.4.2 多因素三维驾驶模拟实验设计 | 第61-62页 |
4.5 实验流程 | 第62-63页 |
4.6 实验数据采集 | 第63-65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五章 不同能见度驾驶行为分析及动态限速模型建立 | 第66-81页 |
5.1 驾驶行为概述 | 第66-67页 |
5.2 行车安全的单因素与多因素综合分析 | 第67-73页 |
5.2.1 单因素行车安全分析 | 第67-70页 |
5.2.2 正交试验行车安全分析 | 第70-73页 |
5.3 综合考虑多因素的动态限速建议值 | 第73-74页 |
5.4 实例验证 | 第74-80页 |
5.4.1 依托工程 | 第74-76页 |
5.4.2 动态限速效果检验 | 第76-80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0-81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81-84页 |
主要研究结论 | 第81-82页 |
主要创新点 | 第82页 |
建议与展望 | 第82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8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9-90页 |
致谢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