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选题目的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5页 |
1.2.1 软岩工程特性 | 第10-11页 |
1.2.2 填料改良研究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3 路基沉降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4 现状综述 | 第14-15页 |
1.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1.3.1 论文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风化千枚岩填料改良方法的提出 | 第17-25页 |
2.1 千枚岩原岩物理力学性质 | 第17-19页 |
2.1.1 岩石的矿物组成 | 第17-18页 |
2.1.2 风化千枚岩原岩强度 | 第18-19页 |
2.2 风化千枚岩填料的物理力学性质 | 第19页 |
2.2.1 土性物理参数 | 第19页 |
2.2.2 风化千枚岩填料的承载比(CBR) | 第19页 |
2.3 风化千枚岩填料改良方法的确定 | 第19-24页 |
2.3.1 现有的路基改良方法对比 | 第20-21页 |
2.3.2 水泥改良千枚岩填料的加固机理 | 第21-22页 |
2.3.3 石灰改良千枚岩填料的加固机理 | 第22-24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风化千枚岩填料改良试验研究 | 第25-46页 |
3.1 风化千枚岩填料最佳级配的确定 | 第25-28页 |
3.1.1 风化千枚岩填料的初始级配 | 第25-27页 |
3.1.2 不同含石率的千枚岩填料压实特性研究 | 第27-28页 |
3.2 水泥和石灰改良千枚岩填料击实特性研究 | 第28-31页 |
3.2.1 击实方案的确定 | 第28-29页 |
3.2.2 击实特性分析 | 第29-31页 |
3.3 水泥和石灰改良千枚岩填料CBR试验研究 | 第31-33页 |
3.4 水泥和石灰改良千枚岩填料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| 第33-36页 |
3.5 水泥和石灰改良千枚岩填料室内承载板试验 | 第36-40页 |
3.5.1 千枚岩填料室内承载板试验方案的确定 | 第36-39页 |
3.5.2 千枚岩填料回弹模量分析 | 第39-40页 |
3.6 水泥和石灰改良千枚岩填料直剪试验研究 | 第40-45页 |
3.6.1 千枚岩填料直接剪切试验方案的确定 | 第40-42页 |
3.6.2 千枚岩填料剪切特性分析 | 第42-45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四章 风化千枚岩填料路基蠕变本构模型的建立 | 第46-61页 |
4.1 风化千枚岩填料蠕变变形特性 | 第46-50页 |
4.1.1 路基土柱模型试验设计 | 第46-48页 |
4.1.2 试验方案 | 第48页 |
4.1.3 风化千枚岩填料蠕变特性分析 | 第48-50页 |
4.2 蠕变模型理论本构关系 | 第50-54页 |
4.2.1 基本元件 | 第50-51页 |
4.2.2 组合模型 | 第51-54页 |
4.3 改进的Burgers蠕变模型及参数确定 | 第54-57页 |
4.3.1 改进的Burgers蠕变模型 | 第54页 |
4.3.2 改进的Burgers蠕变模型参数确定 | 第54-57页 |
4.4 改进Burgers蠕变模型的验证 | 第57-60页 |
4.4.1 室内试验的几何模型 | 第57-59页 |
4.4.2 室内试验与数值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 | 第59-60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五章 改良千枚岩填料路基沉降变形特性分析 | 第61-76页 |
5.1 工程概况 | 第61-62页 |
5.1.1 气候特征 | 第61页 |
5.1.2 地层岩性 | 第61页 |
5.1.3 地貌特征 | 第61-62页 |
5.1.4 水文地质条件 | 第62页 |
5.1.5 “十天”高速安康东段基本状况 | 第62页 |
5.2 基于ABAQUS软件路基沉降模型的参数确定 | 第62-67页 |
5.2.1 ABAQUS有限元软件介绍 | 第62-63页 |
5.2.2 车辆荷载计算参数的确定 | 第63-67页 |
5.3 应用ABAQUS软件建立计算分析模型 | 第67-69页 |
5.3.1 计算模型 | 第67-69页 |
5.3.2 基本假定 | 第69页 |
5.3.3 边界条件 | 第69页 |
5.4 交通荷载作用下不同填料路基变形特性分析 | 第69-75页 |
5.4.1 车辆荷载作用下不同千枚岩填料路基沉降量分析 | 第71-73页 |
5.4.2 车辆荷载对不同千枚岩填料路基影响深度分析 | 第73-75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主要结论及建议 | 第76-78页 |
主要成果和结论 | 第76-77页 |
不足及建议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4页 |
附录 | 第84-8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7-88页 |
致谢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