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引言 | 第7-13页 |
(一)选题依据 | 第7页 |
(二)研究意义 | 第7页 |
(三)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7-12页 |
(四)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(五)创新之处 | 第12-13页 |
一、模糊语言的内涵及其语用功能 | 第13-19页 |
(一)模糊语言的内涵 | 第13-17页 |
1.模糊语言的含义 | 第13页 |
2.模糊语言的表达方式 | 第13-15页 |
3.模糊语言的特点 | 第15-17页 |
(二)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| 第17-19页 |
1.灵活伸缩功能 | 第17页 |
2.委婉含蓄功能 | 第17页 |
3.礼貌功能 | 第17-19页 |
二、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运用模糊语言的依据及意义 | 第19-25页 |
(一)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运用模糊语言的现实依据 | 第19-21页 |
1.是由模糊语言的特点决定的 | 第19页 |
2.是由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决定的 | 第19-20页 |
3.符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性原则 | 第20-21页 |
4.契合了高校辅导员的语言运用习惯 | 第21页 |
(二)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运用模糊语言的重要意义 | 第21-25页 |
1.巧用模糊语言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| 第21-22页 |
2.巧用模糊语言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人格素质的形成 | 第22-23页 |
3.巧用模糊语言有利于树立高校辅导员的良好形象 | 第23页 |
4.巧用模糊语言有利于提高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之间的沟通效能 | 第23-25页 |
三、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运用模糊语言的限度和要求 | 第25-28页 |
(一)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运用模糊语言的限度 | 第25-26页 |
1.用学校规章制度进行管理的时候不能用模糊语言 | 第25页 |
2.涉及学校重大事件的宣告和公共场合不能使用模糊语言 | 第25页 |
3.在涉及数量、重量等对事物进行精确描述的场合不能使用模糊语言 | 第25-26页 |
(二)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运用模糊语言的基本要求 | 第26-28页 |
1.模糊语言要生动形象,恰当得体 | 第26页 |
2.模糊语言要通俗易懂,幽默风趣 | 第26-27页 |
3.模糊语言要情感充实,真挚自然 | 第27-28页 |
四、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运用模糊语言的具体策略 | 第28-37页 |
(一)高校辅导员在模糊语言类型上的运用策略 | 第28-30页 |
1.表扬型模糊语言的“适可而止”表达 | 第28页 |
2.批评型模糊语言的“委婉含蓄”表达 | 第28-30页 |
(二)高校辅导员在模糊语言情境上的运用策略 | 第30-33页 |
1.巧用模糊语言要契合不同情境 | 第30-32页 |
2.巧用模糊语言要选择恰当场合 | 第32-33页 |
(三)高校辅导员在模糊语言适用对象上的运用策略 | 第33-37页 |
1.不同性格的大学生选择不同的模糊语言表达 | 第33-35页 |
2.不同性别的大学生选择不同的模糊语言表达 | 第35-37页 |
结语 | 第37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41页 |
致谢 | 第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