帕努夫尼克《第十交响曲》研究
论文摘要 | 第4页 |
绪论 | 第6-9页 |
第一章 音高结构 | 第9-43页 |
第一节 旋律 | 第9-29页 |
一、调式调性布局 | 第9-27页 |
二、主题旋律特点 | 第27-29页 |
第二节 和声 | 第29-34页 |
第三节 旋律与和声的关系 | 第34-40页 |
第四节 音高结构中的对称性 | 第40-43页 |
一、旋律部分的对称性 | 第40-41页 |
二、和声中的对称性 | 第41页 |
三、织体形态中的对称性 | 第41-43页 |
第二章 曲式结构 | 第43-53页 |
一、Largo | 第43-44页 |
二、Allegro moderato | 第44-45页 |
三、Presto | 第45页 |
四、等节奏技术的运用 | 第45-50页 |
五、Adagio | 第50页 |
六、几何增长式的曲式架构方式 | 第50-53页 |
第三章 乐队编制与配器法 | 第53-65页 |
第一节 主要配器方法 | 第53-62页 |
一、旋律与和声使用统一音色 | 第54页 |
二、旋律与和声采用对比音色 | 第54-57页 |
三、旋律与和声使用混合音色 | 第57-58页 |
四、旋律或和声局部使用混合音色的情况 | 第58-62页 |
第二节 特殊配器手段表现 | 第62-63页 |
第三节 配器中的对称性 | 第63-65页 |
结论 | 第65-66页 |
附录 帕努夫尼克作品列表 | 第66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1页 |
后记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