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目录 | 第7-10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问题的提出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的目的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2页 |
1.3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3-16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3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3-16页 |
第2章 研究综述 | 第16-26页 |
2.1 科学本质的内涵 | 第16-18页 |
2.1.1 科学本质的哲学内涵 | 第16-17页 |
2.1.2 科学本质的一般内涵 | 第17-18页 |
2.2 科学本质的测评研究 | 第18-21页 |
2.2.1 教师的科学本质测评 | 第19页 |
2.2.2 职前教师的科学本质测评 | 第19-20页 |
2.2.3 中学生的科学本质测评 | 第20页 |
2.2.4 小结 | 第20-21页 |
2.3 科学本质教育研究 | 第21-22页 |
2.4 教材中科学本质的呈现研究 | 第22-24页 |
2.4.1 教材中科学本质呈现的定性研究 | 第22-23页 |
2.4.2 教材中科学本质呈现的定量研究 | 第23-24页 |
2.4.3 小结 | 第24页 |
2.5 综述总结 | 第24-26页 |
第3章 研究设计 | 第26-38页 |
3.1 研究对象的选取 | 第26-28页 |
3.2 研究思路 | 第28-29页 |
3.3 研究工具 | 第29-36页 |
3.3.1 研究工具 | 第29-33页 |
3.3.2 信度分析 | 第33-36页 |
3.4 数据的统计分析 | 第36-38页 |
3.4.1 定量分析 | 第36页 |
3.4.2 定性分析 | 第36-38页 |
第4章 两版本物理教材中科学本质呈现的统计分析 | 第38-60页 |
4.1 科学本质在物理教材中科学知识层面的呈现分析 | 第38-43页 |
4.1.1 科学本质在人教版教材中科学知识层面的呈现分析 | 第38-40页 |
4.1.2 科学本质在沪科版教材中科学知识层面的呈现分析 | 第40-41页 |
4.1.3 科学本质在两版教材中科学知识层面呈现的比较 | 第41-43页 |
4.2 科学本质在物理教材中科学探究层面的呈现分析 | 第43-48页 |
4.2.1 科学本质在人教版教材中科学探究层面的呈现分析 | 第43-45页 |
4.2.2 科学本质在沪科版教材中科学探究层面的呈现分析 | 第45-47页 |
4.2.3 科学本质在两版教材中科学探究层面的呈现比较 | 第47-48页 |
4.3 科学本质在物理教材中科学事业层面的呈现分析 | 第48-53页 |
4.3.1 科学本质在人教版教材中科学事业层面的呈现分析 | 第49-50页 |
4.3.2 科学本质在沪科版教材中科学事业层面的呈现分析 | 第50-52页 |
4.3.3 科学本质在两版教材中科学事业层面的呈现比较 | 第52-53页 |
4.4 两版教材科学本质呈现的比较 | 第53-60页 |
4.4.1 两版教材中科学本质三个层面的呈现比较 | 第53-56页 |
4.4.2 科学本质在物理教材中呈现的定性分析 | 第56-60页 |
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| 第60-66页 |
5.1 研究结论 | 第60-63页 |
5.1.1 两版教材的科学本质呈现 | 第60-61页 |
5.1.2 各分册教材的科学本质呈现 | 第61-63页 |
5.2 建议 | 第63-64页 |
5.3 研究反思 | 第64-66页 |
5.3.1 对本研究的思考 | 第64页 |
5.3.2 本研究的不足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2页 |
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