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1.1.1 国际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国内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问题的提出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3.1 研究的目的 | 第13-14页 |
1.3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4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4.1 研究的方法 | 第15页 |
1.4.2 研究的内容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高中物理科学方法 | 第16-22页 |
2.1 物理科学方法的内涵 | 第16页 |
2.2 物理科学方法的分类 | 第16-18页 |
2.3 物理科学方法存在的基本形式 | 第18-22页 |
第3章 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 | 第22-30页 |
3.1 高中物理科学方法及特征 | 第22-27页 |
3.1.1 演绎推理法 | 第23页 |
3.1.2 实验归纳法 | 第23-24页 |
3.1.3 理想化方法 | 第24页 |
3.1.4 控制变量法 | 第24-25页 |
3.1.5 比值定义法 | 第25页 |
3.1.6 乘积定义法 | 第25-26页 |
3.1.7 假说方法 | 第26-27页 |
3.1.8 等效方法 | 第27页 |
3.2 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内涵及方式 | 第27-30页 |
3.2.1 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内涵 | 第27-28页 |
3.2.2 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方式 | 第28-30页 |
第4章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目标 | 第30-42页 |
4.1 制定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目标的依据 | 第30-32页 |
4.1.1 依据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| 第30-31页 |
4.1.2 依据高中物理教材 | 第31页 |
4.1.3 依据物理学史的资料 | 第31-32页 |
4.1.4 依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| 第32页 |
4.2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目标的层次 | 第32-34页 |
4.2.1 物理科学方法的感受记忆 | 第33页 |
4.2.2 物理科学方法的领会理解 | 第33页 |
4.2.3 物理科学方法的分析运用 | 第33-34页 |
4.3 制定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| 第34-37页 |
4.3.1 隐性起步及时显化原则 | 第34页 |
4.3.2 整体教学原则 | 第34-35页 |
4.3.3 阶段性原则 | 第35-36页 |
4.3.4 可行性原则 | 第36页 |
4.3.5 可操作性原则 | 第36页 |
4.3.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| 第36-37页 |
4.4 制定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目标的基本方法 | 第37-42页 |
4.4.1 依据物理科学方法找到能够落实目标的知识点 | 第37-38页 |
4.4.2 依据知识点找到能够落实目标的物理科学方法 | 第38-42页 |
第5章 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物理课堂教学 | 第42-58页 |
5.1 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| 第42-43页 |
5.1.1 模式 | 第42页 |
5.1.2 课堂教学模式 | 第42页 |
5.1.3 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| 第42-43页 |
5.1.4 知法并行教学模式 | 第43页 |
5.2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| 第43-46页 |
5.2.1 理出“知识线” | 第43-44页 |
5.2.2 理出“方法线” | 第44页 |
5.2.3 理出知法并行表 | 第44-46页 |
5.3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| 第46-58页 |
第6章 研究总结 | 第58-60页 |
6.1 研究取得的成果 | 第58-59页 |
6.2 研究的不足 | 第59页 |
6.3 研究展望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6页 |
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