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0 前言 | 第11-30页 |
0.1 南极磷虾资源概况 | 第11-18页 |
0.1.1 南极磷虾简介 | 第11页 |
0.1.2 南极磷虾可食性评价 | 第11-15页 |
0.1.2.1 蛋白质 | 第12-13页 |
0.1.2.2 脂类 | 第13-14页 |
0.1.2.3 虾青素 | 第14页 |
0.1.2.4 维生素和矿物质 | 第14页 |
0.1.2.5 氟离子 | 第14-15页 |
0.1.3 南极磷虾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| 第15-18页 |
0.1.3.1 我国水产行业现状 | 第15-16页 |
0.1.3.2 南极磷虾产业发展现状 | 第16-17页 |
0.1.3.3 南极磷虾资源利用现状 | 第17-18页 |
0.2 等电促溶促沉技术 | 第18-20页 |
0.2.1 ISP 技术概念的提出 | 第19页 |
0.2.2 等电促溶促沉(ISP)技术发展状况 | 第19-20页 |
0.2.3 ISP 提取技术在南极磷虾蛋白提取领域的应用 | 第20页 |
0.3 多级逆流技术 | 第20-22页 |
0.3.1 多级逆流技术简介及其在生物质提取领域的应用 | 第21页 |
0.3.2 多级逆流技术工艺流程 | 第21-22页 |
0.4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、课题内容及创新点 | 第22-23页 |
0.4.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| 第22页 |
0.4.2 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0.4.3 本课题的创新点 | 第2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3-30页 |
1 南极磷虾蛋白质含量测定技术改进和理论探索 | 第30-39页 |
1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1-34页 |
1.1.1 实验材料与试剂 | 第31页 |
1.1.2 实验仪器 | 第31页 |
1.1.3 实验方法 | 第31-34页 |
1.1.3.1 样品处理及测定方法 | 第31-33页 |
1.1.3.2 计算方法 | 第33-34页 |
1.1.3.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| 第34页 |
1.2 结果与讨论 | 第34-37页 |
1.2.1 模型计算过程 | 第34-35页 |
1.2.2 蛋白换算系数的影响因素——氨酸与酰胺的比值 | 第35-36页 |
1.2.3 南极磷虾蛋白换算系数的模型计算 | 第36页 |
1.2.4 南极磷虾蛋白换算系数的验证 | 第36-37页 |
1.3 结论 | 第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7-39页 |
2 南极磷虾ISP提取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 | 第39-53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9-44页 |
2.1.1 实验材料与试剂 | 第39-40页 |
2.1.2 实验仪器 | 第40页 |
2.1.3 实验方法 | 第40-44页 |
2.1.3.1 南极磷虾基本组分分析 | 第40-41页 |
2.1.3.2 不同 pH 值条件下南极磷虾蛋白溶出量的测定 | 第41-42页 |
2.1.3.3 南极磷虾蛋白回收率的测定 | 第42页 |
2.1.3.4 等电聚焦(IEF)分析蛋白质等电点 | 第42-43页 |
2.1.3.5 氨基态氮的测定 | 第43页 |
2.1.3.6 南极磷虾中氟离子溶出量的测定 | 第43-44页 |
2.1.3.7 水洗法除氟的过程 | 第44页 |
2.2 结果与讨论 | 第44-50页 |
2.2.1 ISP 技术提取南极磷虾蛋白 | 第44-47页 |
2.2.1.1 南极磷虾基本组分分析结果 | 第44-45页 |
2.2.1.2 南极磷虾蛋白质溶解规律 | 第45-46页 |
2.2.1.3 不同溶解条件下南极磷虾蛋白回收率 | 第46-47页 |
2.2.2 溶解过程中南极磷虾蛋白的变化分析 | 第47-48页 |
2.2.2.1 溶解过程中溶出蛋白等电点分布变化 | 第47-48页 |
2.2.2.2 南极磷虾蛋白自溶情况的考察 | 第48页 |
2.2.3 南极磷虾蛋白中氟离子的去除 | 第48-50页 |
2.2.3.1 南极磷虾中氟离子溶解规律的考察 | 第48-49页 |
2.2.3.2 多次水洗法去除南极磷虾中氟离子 | 第49-50页 |
2.3 结论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3 多级逆流技术在南极磷虾蛋白提取中的应用 | 第53-67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54-57页 |
3.1.1 实验材料与试剂 | 第54页 |
3.1.2 实验仪器 | 第54页 |
3.1.3 实验方法 | 第54-57页 |
3.1.3.1 测定南极磷虾极限溶解力 | 第54-55页 |
3.1.3.2 SDS-PAGE 分析蛋白溶解特性 | 第55页 |
3.1.3.3 南极磷虾蛋白分步提取率的测定 | 第55页 |
3.1.3.4 南极磷虾蛋白分步回收率的测定 | 第55页 |
3.1.3.5 南极磷虾蛋白提取最佳料液比的确定 | 第55-56页 |
3.1.3.6 多级逆流技术提取蛋白 | 第56页 |
3.1.3.7 多级逆流蛋白提取系统中级数和料液比因素的考察 | 第56页 |
3.1.3.8 多级逆流技术水洗除氟 | 第56-57页 |
3.2 结果与讨论 | 第57-64页 |
3.2.1 南极磷虾蛋白极限溶解力及 SDS-PAGE 分析 | 第57-60页 |
3.2.1.1 南极磷虾极限溶解力的考察 | 第57-58页 |
3.2.1.2 极限溶解过程中南极磷虾溶出蛋白分布变化分析 | 第58-60页 |
3.2.2 多次提取对南极磷虾蛋白提取率和回收率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3.2.3 最佳料液比的确定 | 第61-62页 |
3.2.4 多级逆流技术的应用 | 第62-64页 |
3.2.4.1 多级逆流系统用于南极磷虾蛋白提取过程条件的确定 | 第62-64页 |
3.2.4.2 多级逆流系统用于南极磷虾中氟离子的去除 | 第64页 |
3.3 结论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7页 |
4 总结与展望 | 第67-69页 |
4.1 总结 | 第67-68页 |
4.2 展望 | 第68-69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69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