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目录 | 第7-9页 |
符号说明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概述 | 第10-11页 |
1.2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| 第11-15页 |
1.2.1 悬置元件的发展 | 第11-12页 |
1.2.2 悬置系统研究进展 | 第12-14页 |
1.2.3 隔振设计研究进展 | 第14-15页 |
1.3 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工作 | 第15-16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5页 |
1.3.2 本文的研究工作 | 第15-16页 |
1.4 小结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模型的分析与建立 | 第17-25页 |
2.1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构成 | 第17页 |
2.2 悬置元件简化模型 | 第17-18页 |
2.2.1 悬置元件简化模型 | 第17-18页 |
2.2.2 悬置元件刚度动静比的确定 | 第18页 |
2.3 悬置系统的布置形式 | 第18-22页 |
2.3.1 悬置点数量 | 第19-20页 |
2.3.2 悬置系统的布置形式 | 第20-22页 |
2.4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等效模型 | 第22-24页 |
2.5 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模态与解耦度分析 | 第25-34页 |
3.1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模态分析理论 | 第25-26页 |
3.2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动解耦理论 | 第26-27页 |
3.2.1 弹性中心法 | 第26页 |
3.2.2 主惯性轴坐标系下的解耦 | 第26页 |
3.2.3 能量解耦法 | 第26-27页 |
3.3 质心和转动惯量的测量 | 第27-30页 |
3.4 惯性参数合理性分析 | 第30-31页 |
3.5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模态匹配原则 | 第31-32页 |
3.6 悬置系统模态分析与解耦度计算 | 第32-33页 |
3.7 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四章 发动机激振力分析 | 第34-43页 |
4.1 单缸发动机的曲柄连杆机构受力分析 | 第34-37页 |
4.1.1 往复惯性力 | 第35-36页 |
4.1.2 旋转惯性力 | 第36页 |
4.1.3 气体作用力 | 第36-37页 |
4.1.4 作用在曲轴上的反作用力 | 第37页 |
4.2 四缸发动机的曲柄连杆机构受力分析 | 第37-39页 |
4.2.1 旋转惯性力合力 | 第37-38页 |
4.2.2 一次往复惯性力合力 | 第38页 |
4.2.3 二次往复惯性力合力 | 第38页 |
4.2.4 旋转惯性力矩 | 第38-39页 |
4.2.5 一次往复惯性力矩 | 第39页 |
4.2.6 二次往复惯性力矩 | 第39页 |
4.3 载荷计算 | 第39-41页 |
4.4 发动机激振频率分析 | 第41-42页 |
4.5 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五章 以柔性车身骨架为基础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模态分析 | 第43-51页 |
5.1 车身骨架模态分析 | 第43-46页 |
5.1.1 车身骨架建模 | 第43-44页 |
5.1.2 车身骨架模态分析 | 第44-46页 |
5.2 组合模型的建立 | 第46-47页 |
5.3 组合模型模态分析 | 第47-50页 |
5.4 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六章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隔振率分析与优化 | 第51-73页 |
6.1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率分析 | 第51-62页 |
6.1.1 悬置系统振动传递率和隔振率理论 | 第51-54页 |
6.1.2 施加载荷 | 第54-55页 |
6.1.3 隔振分析 | 第55-62页 |
6.2 悬置系统的隔振率优化 | 第62-72页 |
6.2.1 悬置系统隔振率优化数学模型 | 第62-64页 |
6.2.2 悬置系统隔振率优化 | 第64-72页 |
6.3 小结 | 第72-73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3-75页 |
7.1 总结 | 第73页 |
7.2 展望 | 第73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80页 |
致谢 | 第80-8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