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形与无形:教学过程中的阶层再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7-23页 |
一、研究缘起 | 第7-8页 |
(一) 个人成长经历 | 第7页 |
(二) 基于教育阶层化研究的现状 | 第7-8页 |
二、论文选题的意义 | 第8页 |
(一) 理论意义 | 第8页 |
(二) 实践意义 | 第8页 |
三、相关文献综述 | 第8-15页 |
(一) 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 | 第8-12页 |
(二) 关于教育阶层化的研究 | 第12-15页 |
四、理论基础 | 第15-17页 |
(一) 文化再生产理论 | 第15-16页 |
(二) 阶级教学法 | 第16-17页 |
(三)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7页 |
五、研究设计 | 第17-19页 |
(一) 研究对象 | 第17-18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(三) 研究思路 | 第19页 |
六、研究过程 | 第19-23页 |
(一) 研究现场的进入 | 第19-20页 |
(二)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| 第20-22页 |
(三) 研究现场的退出 | 第22页 |
(四) 研究伦理反思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不一样的课堂教学 | 第23-45页 |
一、知识分类:整合、分离 | 第24-30页 |
(一) 课堂知识与生活知识 | 第24-26页 |
(二) 学科知识与学习习惯 | 第26-28页 |
(三) 知识获得与学习方法 | 第28-30页 |
二、语言编码:精致、粗放 | 第30-34页 |
(一) 学科术语与生活口语 | 第30-32页 |
(二) “必须说清楚”与“应该说清楚” | 第32-34页 |
三、过程控制:迂回、直接 | 第34-45页 |
(一) 曲折引导与盖然定论 | 第35-38页 |
(二) 互动参与与唯师独尊 | 第38-41页 |
(三) 语言征服与权威征服 | 第41-45页 |
第三章 教学过程中的阶层再制 | 第45-53页 |
一、个体的特质——阶层的“镜子” | 第45-46页 |
(一) 精致编码与局限编码 | 第45-46页 |
(二) 优越感与局促感 | 第46页 |
二、课堂教学——教育阶层化的又一个环节 | 第46-50页 |
(一) 中产阶层的精致化课堂 | 第47-48页 |
(二) 劳工阶层的形式化课堂 | 第48-50页 |
三、可能的影响——社会参与与社会顺从 | 第50-53页 |
(一) 中产阶层的社会参与 | 第50-51页 |
(二) 劳工阶层的社会顺从 | 第51-53页 |
第四章 思考与讨论 | 第53-58页 |
一、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刺激的过程 | 第53-54页 |
二、家长主义的兴起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| 第54-58页 |
(一) 家校共谋,传递优势 | 第55页 |
(二) 家校分离,扩大差距 | 第55-56页 |
(三) 家庭资本下对学校教育的思考 | 第56-58页 |
结语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1页 |
致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