羡余化三重否定现象研究
| 内容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1 绪论 | 第9-16页 |
| 1.1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| 第9页 |
| 1.2 研究现状 | 第9-14页 |
| 1.2.1 叠加否定 | 第9-10页 |
| 1.2.2 汉语羡余和羡余否定 | 第10-14页 |
| 1.3 研究意义与方法 | 第14-16页 |
| 1.3.1 研究意义 | 第14页 |
| 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| 1.3.3 语料来源 | 第15-16页 |
| 2 羡余化三重否定类型考察 | 第16-36页 |
| 2.1 累积叠加式 | 第16-19页 |
| 2.2 叠合并存式 | 第19-21页 |
| 2.3 蕴含式 | 第21-30页 |
| 2.3.1 “防止、避免”类 | 第22-24页 |
| 2.3.2 “拒绝、否认”类 | 第24-25页 |
| 2.3.3 “后悔、责备”类 | 第25-27页 |
| 2.3.4 “怀疑”类 | 第27-30页 |
| 2.4 反问式 | 第30-36页 |
| 3 羡余化三重否定现象的认知解释 | 第36-55页 |
| 3.1 羡余与语言主观性的表现 | 第37-41页 |
| 3.1.1 发话人的视角 | 第37-38页 |
| 3.1.2 发话人的情感 | 第38-39页 |
| 3.1.3 发话人的认识 | 第39-41页 |
| 3.2 发话人语用动因 | 第41-55页 |
| 3.2.1 主观强化和增量 | 第41-46页 |
| 3.2.2 主观弱化和减量 | 第46-52页 |
| 3.2.3 认知隐含脱落 | 第52-53页 |
| 3.2.4 认知象似性 | 第53-55页 |
| 4 歧义消解 | 第55-67页 |
| 4.1 调查问卷及分析 | 第55-62页 |
| 4.2 歧义消解 | 第62-67页 |
| 4.2.1 期望与语义解读 | 第62-64页 |
| 4.2.2 语音韵律形式 | 第64-67页 |
| 结语 | 第67-6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8-70页 |
| 附录 | 第70-75页 |
| 后记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