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腔新说:从华阴老腔音乐本体创新看其文化内涵的变化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前言 | 第10-12页 |
绪论 | 第12-20页 |
第一节 选题依据 | 第12-13页 |
一 客观依据 | 第12-13页 |
二 主观依据 | 第13页 |
第二节 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一 相关理论研究 | 第13-14页 |
二 影音资料 | 第14-15页 |
三 老腔发展现状 | 第15-16页 |
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 | 第16-17页 |
一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二 论文创新 | 第16-17页 |
第四节 书面与田野 | 第17-20页 |
一 书面材料的细化 | 第18页 |
二 田野中的细化 | 第18-20页 |
第一章 老腔音乐形态的变化 | 第20-45页 |
第一节 老腔之新定义辨析 | 第20-23页 |
一 音乐文化对比 | 第20-22页 |
二 “中国最古老的摇滚乐” | 第22-23页 |
第二节 老腔艺人及改革 | 第23-27页 |
一 王振中、张喜民传统改革 | 第23-25页 |
二 党安华的创新改革 | 第25-27页 |
第三节 老腔音乐的变化 | 第27-45页 |
一 “一人多艺到一人一艺” | 第27-29页 |
二 “打击乐向弦乐的转变” | 第29-34页 |
三 音乐的改良 | 第34-45页 |
第二章 老腔社会功能变容 | 第45-50页 |
第一节 艺术教育传承性 | 第45-47页 |
一 老腔进校园 | 第45-46页 |
二 老腔学员班 | 第46-47页 |
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传播 | 第47-50页 |
一 地域文化与传播相关理论 | 第47-48页 |
二 老腔中的地域文化与艺术传播 | 第48-50页 |
第三章 老腔新文化阐释 | 第50-59页 |
第一节 性别意识淡化 | 第50-54页 |
一 性别文化差异 | 第50-51页 |
二 老腔性别比例分析 | 第51-53页 |
三 老腔女艺人 | 第53-54页 |
第二节 家族传承削弱 | 第54-56页 |
第三节 文化认同感增强 | 第56-59页 |
一 文化认同的时代意义 | 第56-57页 |
二 华阴老腔中的文化认同 | 第57-59页 |
第四章 “老腔新说”反思 | 第59-67页 |
第一节 传统音乐创新 | 第59-62页 |
一 把握“度” | 第59-60页 |
二 打出“品牌” | 第60-62页 |
第二节 “反刍”现象及老腔保护 | 第62-67页 |
一 传统音乐“反刍”现象 | 第62-63页 |
二 老腔发展现状与保护 | 第63-65页 |
三 文化借鉴与传承 | 第65-67页 |
结语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