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中等教育论文--教学理论、教学法论文--教学法与教学组织论文

中小学教师优秀教学法生成研究

摘要第2-3页
ABSTRACT第3页
第一章 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第6-11页
    1.1 问题的缘起第6-7页
    1.2 研究的背景与研究意义第7-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背景第7-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意义第9页
    1.3 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第9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过程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9-11页
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1-20页
    2.1 中小学教师教学法生成的已有研究成果第11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中小学教师教学法生成意义的研究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中小学教师教学法生成原则的研究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中小学教师教学法生成方式的研究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中小学教师教学法生成过程的研究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中小学教师教学法生成影响因素的研究第16-17页
    2.2 文献研究的启示与重要概念的操作性定义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对文献研究的启示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重要概念的操作性定义第18-20页
第三章 对个案的研究分析第20-48页
    3.1 F中学对教师教学法生成提供的支持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实践感知与专题指导相结合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立足平时课堂,加强校本教研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树立典型,扶持推广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设立专项课题,建立评价体制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利用高校资源,实现双赢互动第22页
    3.2 个案教师与研究者的基本情况分析第22-24页
    3.3 J老师的教学法生成第24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J老师生成的教学法——纵向合作、横向竞争、主动愉悦英语教学法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J老师的教学法生成过程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J老师的教学法生成过程的特点分析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J老师的教学法生成因素的分析第31-32页
    3.4 N和Z老师的教学法生成第32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F中学教学法改革推广简述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N老师的教学法生成过程和分析第33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Z老师的教学法生成过程和分析第41-46页
    3.5 跨个案的比较分析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个人内在因素对教学法生成的影响比较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外在因素对教学法生成的影响比较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教师个体生成教学法和校本生成教学法的区别与联系第47-48页
第四章 影响教学法生成的因素第48-75页
    4.1 学校场域第48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办学理念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管理制度与领导风格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发展空间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交往社群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专家指导第51-55页
    4.2 教师习性与专业发展能力第55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教师习性对教师教学法生成的影响分析第55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专业发展能力对教师教学法生成的影响分析第63-68页
    4.3 学生反馈第68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学生对教学模式改革的总体态度是愿意保持和进一步完善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学生认可小组分层和分组竞争的形式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回答问题的不确定性,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学生喜欢教师对小组进行评价和奖励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对"学生反馈"的深层思考第74-75页
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第75-82页
    5.1 研究结论第75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教师教学法生成是一个动态循环,不断向前发展更新的过程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教学法生成是教师个人习性和专业发展能力、学校场域和学生反馈相互作用的结果第76-79页
    5.2 讨论第79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教学法生成是课程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策略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建立专家指导的长效机制,加速教师教学法生成的周期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合理有效的工作量安排与时间安排第80-82页
参考文献第82-85页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5-86页
附录第86-105页
致谢第105-107页

论文共10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过程改进的教学过程跟踪模型的研究及应用
下一篇:新课改前后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对比分析研究--以人教版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