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3页 |
·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| 第12页 |
·论文结构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3-23页 |
·ESP的定义 | 第13-14页 |
·ESP的发展历史 | 第14-19页 |
·ESP在国外发展过程 | 第14-16页 |
·ESP在我国发展过程 | 第16-19页 |
·国内外对ESP教学的研究 | 第19-20页 |
·国外ESP发展状况 | 第19-20页 |
·我国ESP教学的现状 | 第20页 |
·专业用途英语的种类 | 第20-21页 |
·专业用途英语教学理论体系 | 第21-23页 |
第三章 理论基础 | 第23-30页 |
·建构主义理论 | 第23-24页 |
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| 第23页 |
·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| 第23-24页 |
·任务型学习理论 | 第24-26页 |
·任务型学习的定义 | 第24页 |
·任务型学习模式 | 第24-26页 |
·合作教学理论 | 第26-27页 |
·合作教学定义 | 第26页 |
·中职校实践合作教学的可能性研究 | 第26-27页 |
·自主学习理论 | 第27-30页 |
·自主学习的定义 | 第27-28页 |
·自主学习的课堂设计 | 第28-30页 |
第四章 中职校ESP教学的现状分析 | 第30-41页 |
·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 | 第30-31页 |
·中职校ESP教学现状 | 第31-35页 |
·中职校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课程设置 | 第31-32页 |
·中职校计算机英语的师资 | 第32-33页 |
·中职校计算机英语的教材 | 第33-34页 |
·中职校计算机英语的教法 | 第34-35页 |
·中职生ESP学习现状 | 第35-41页 |
·中职生的学习基础 | 第36页 |
·中职生的学习需要 | 第36-38页 |
·中职生的学习兴趣 | 第38-39页 |
·中职生的课堂参与 | 第39-40页 |
·总结 | 第40-41页 |
第五章 激发中职生课堂积极参与的教学策略的思考 | 第41-60页 |
·对中职学生的重新认识,科学定位教育对象 | 第41页 |
·对任课教师的角色定位,指导教师专业发展 | 第41-43页 |
·教学引导者 | 第42页 |
·教学设计者 | 第42页 |
·教学合作者 | 第42-43页 |
·教学研究者 | 第43页 |
·教学评估者 | 第43页 |
·对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的全面理解,整体把握教学内容 | 第43-45页 |
·加 | 第44页 |
·减 | 第44页 |
·乘 | 第44页 |
·除 | 第44-45页 |
·教材设计实例 | 第45页 |
·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,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| 第45-48页 |
·课堂中的任务型教学 | 第45-46页 |
·课堂中的合作型教学 | 第46页 |
·自主学习 | 第46-47页 |
·多种教学模式相互融合 | 第47-48页 |
·对教学技能的不断磨砺,努力优化教学效果 | 第48-53页 |
·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的特点与教学策略 | 第48-51页 |
·计算机专业英语句子的特点与教学策略 | 第51-52页 |
·计算机专业英语语篇的特点与教学策略 | 第52-53页 |
·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技能的整合策略 | 第53页 |
·对学生主体的多元评价,改革传统考评办法 | 第53-55页 |
·对教学活动的深入反思,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| 第55页 |
·教学案例 | 第55-60页 |
·复习 | 第55-56页 |
·导入 | 第56-57页 |
·学生借助While-reading Questions把握文章脉络 | 第57页 |
·学生阅读理解情况评价 | 第57-58页 |
·课堂活动 | 第58页 |
·布置作业 | 第58页 |
·提供一些参考网址 | 第58-59页 |
·课后反思 | 第59-60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60-66页 |
·主要发现 | 第60-65页 |
·中职校计算机英语教学的现状研究 | 第60-61页 |
·中职生计算机英语学习的现状研究 | 第61-62页 |
·中职校计算机英语教学中的策略研究 | 第62-63页 |
·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策略实施结果分析 | 第63-65页 |
·本项研究的局限 | 第65页 |
·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| 第65-66页 |
·研究对象的纵向对比 | 第65页 |
·教学评估量表设计 | 第65-66页 |
附录一:教材的处理 | 第66-72页 |
附录二:教案的设计 | 第72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