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学低年段“科学认读”识字教学的实践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绪论 | 第9-16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9-10页 |
(一) 学生识字现状的思考 | 第9页 |
(二) 个人的兴趣和教育改革的热点 | 第9-10页 |
二、意义与价值 | 第10-11页 |
(一) 理论意义 | 第10-11页 |
(二) 实践价值 | 第11页 |
三、概念界定 | 第11-12页 |
四、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2-15页 |
五、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六、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5-16页 |
第一章 “科学认读”识字课的简介 | 第16-21页 |
一、“科学认读”识字课的基本形式 | 第16-17页 |
(一) “剪贴本”的使用 | 第16-17页 |
(二) “游戏活动”的使用 | 第17页 |
二、“科学认读”识字课的主要特征 | 第17-18页 |
三、“科学认读”识字课的一般流程 | 第18-19页 |
四、“科学认读”识字课的常规课型 | 第19-21页 |
(一) 课型之一:“课内——课外”拓展识字 | 第19页 |
(二) 课型之二:生活化识字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“科学认读”识字教学现状调查 | 第21-27页 |
一、学生识字现状调查 | 第21-22页 |
(一)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| 第21页 |
(二) 学生对“科学认读”识字课态度调查 | 第21-22页 |
(三) 学生对生字应用的调查 | 第22页 |
二、“科学认读”识字中教师教学现状调查 | 第22-24页 |
(一) 教师“科学认读”识字课指导情况的分析 | 第22-23页 |
(二) 教师“科学认读”识字课的访谈调查 | 第23-24页 |
三、调查现状的综合分析 | 第24-25页 |
四、影响“科学认读”识字课综合因素分析 | 第25-27页 |
(一) 学校课程设置的影响 | 第25页 |
(二) 教学中的教师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(三) 其他课程学习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“科学认读”识字课的实验与结论 | 第27-47页 |
一、实验前的准备 | 第27-28页 |
(一) 实验教师 | 第27页 |
(二) 实验学校和班级 | 第27-28页 |
二、实验过程 | 第28-42页 |
(一) 实验前测 | 第28页 |
(二) 实验过程 | 第28-36页 |
(三) 实验后测 | 第36-42页 |
三、实验结论 | 第42-45页 |
(一) 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 | 第42-43页 |
(二) 打通了学生进入阅读的“瓶颈” | 第43-44页 |
(三) 促进了学生能力发展 | 第44页 |
(四) 加快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| 第44-45页 |
四、实验反思 | 第45-47页 |
(一) 识字仅强调字音,字形字义缺失 | 第45页 |
(二) 评价方式单一,语言不够丰富 | 第45-46页 |
(三) 识字剪贴本增加家长、学生负担 | 第46-47页 |
第四章 “科学认读”识字教学实施建议 | 第47-54页 |
一、完善课程和教材,合理把握学习负担 | 第47-48页 |
二、识用结合,提升识字教学有效性 | 第48-49页 |
三、更新教学理念,培养汉字教育意识 | 第49-50页 |
四、注重多元评价,增加识字教学的后发动力 | 第50-52页 |
(一) 教师的评价 | 第51页 |
(二) 学生自我评价 | 第51页 |
(三) 学生间互相评价 | 第51-52页 |
五、树立“大语文观”,建构开放的语文课堂 | 第52-54页 |
(一) 树立“大教材”观 | 第52-53页 |
(二) 树立“大课堂”观 | 第53页 |
(三) 树立“大教法”观 | 第53-54页 |
附录一 调查问卷 | 第54-61页 |
附录二 访谈提纲 | 第61-62页 |
附录三 课堂观察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6页 |
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