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8-16页 |
1.1 课题背景及意义 | 第8页 |
1.2 人体动作监测及其研究现状 | 第8-10页 |
1.3 无线体域网技术及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4 人体通信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5 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安排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人体动作捕捉平台及其数据处理 | 第16-28页 |
2.1 惯性传感器介绍 | 第16-18页 |
2.1.1 AHRS惯性传感器介绍 | 第16页 |
2.1.2 惯性传感器工作原理 | 第16-18页 |
2.2 传感器性能指标分析 | 第18页 |
2.3 人体姿态描述和求解原理 | 第18-21页 |
2.3.1 空间坐标变换原理 | 第18-19页 |
2.3.2 姿态解算表示方法 | 第19-21页 |
2.3.3 四元数姿态微分方程 | 第21页 |
2.4 多传感器融合滤波算法原理与对比分析 | 第21-27页 |
2.4.1 互补滤波算法原理 | 第22-23页 |
2.4.2 Kalman滤波原理 | 第23-24页 |
2.4.3 两种算法的处理效果分析 | 第24-27页 |
2.4.4 单节点采样率的分析 | 第27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人体动作监测系统中人体通信的硬件设计 | 第28-44页 |
3.1 人体信道特性研究 | 第28-32页 |
3.1.1 人体组织电特性 | 第28-29页 |
3.1.2 电容耦合型人体通信的信号传输机制 | 第29-30页 |
3.1.3 电容耦合型人体信道衰减特性研究实验 | 第30-32页 |
3.2 人体通信收发器的设计 | 第32-39页 |
3.2.1 调制解调方式 | 第32-33页 |
3.2.2 数据传输速率和调制频率参数的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2.3 发送机的电路设计 | 第34-35页 |
3.2.4 接收器的电路设计 | 第35-39页 |
3.3 电容耦合型人体通信收发器的测试实验 | 第39-43页 |
3.3.1 收发器硬件测试 | 第39-41页 |
3.3.2 人体通信系统节点误码率的测试 | 第41-43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四章 WBAN在HBC信道中的MAC性能分析 | 第44-54页 |
4.1 无线体域网拓扑结构介绍 | 第44-45页 |
4.2 信道接入机制介绍 | 第45-46页 |
4.3 人体动作监测系统WBAN的需求分析 | 第46-47页 |
4.4 自适应时隙分配机制的MAC协议设计 | 第47-50页 |
4.5 WBAN在HBC信道中的最大网络吞吐量分析 | 第50-53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五章 人体运动姿态监测系统的应用层设计 | 第54-67页 |
5.1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| 第54-55页 |
5.2 上位机监测软件的实现 | 第55-61页 |
5.2.1 上位机开发软件介绍 | 第55页 |
5.2.2 数据通信的介绍 | 第55-56页 |
5.2.3 基于OpenGL的3D显示介绍 | 第56-58页 |
5.2.4 双线程机制实现实时监测 | 第58-60页 |
5.2.5 上位机软件界面介绍 | 第60-61页 |
5.3 实验结果 | 第61-66页 |
5.3.1 三节点系统的网络吞吐量实测数据 | 第61-63页 |
5.3.2 三节点传感器的角度数据显示 | 第63-64页 |
5.3.3 上位机监测软件三维重构演示 | 第64-66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结论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个人简介 | 第74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