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机的应用论文--信息处理(信息加工)论文--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

基于深度信息的机器人多目标抓取规划研究

中文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一章 引言第8-15页
    1.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RGB-D摄像机简介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仿人机器人NAO简介第9-10页
    1.2 课题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0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场景分割研究现状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物体识别及姿态估计研究现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机器人抓取规划研究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1.3 论文主要内容第13-14页
    1.4 论文章节安排第14页
    1.5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14-15页
第二章 结合梯度和RANSAC的场景分割算法第15-23页
    2.1 RGB-D摄像机的工作原理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红外测距原理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激光散斑技术第16-17页
    2.2 场景点云获取及预处理技术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场景点云获取技术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点云预处理技术第18-19页
    2.3 结合梯度与RANSAC的分割算法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图像梯度简介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RANSAC算法简介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结合梯度与RANSAC算法的分割场景算法第21-23页
第三章 物体识别及抓取位姿的确定第23-33页
    3.1 CVFH特征表达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VFH描述子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CVFH描述子第24-25页
    3.2 物体模型库的建立第25-26页
    3.3 机器人物体识别和姿态估计系统第26-27页
    3.4 抓取位姿生成第27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仿人机器人NAO与RGB-D摄像机标定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1.1 RGB相机成像原理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1.2 仿人机器人NAO和RGB-D摄像机内参标定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1.3 仿人机器人NAO与RGB-D摄像机外参标定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机器人抓取位姿生成第31-33页
第四章 多目标物抓取规划方法第33-44页
    4.1 物体空间与抓取空间的构建与更新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构建物体空间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构建理论抓取空间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实际抓取空间构建与物体空间更新第35-36页
    4.2 抓取可操作性分析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实际抓取空间到非目标物空间距离计算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可操作性评价值计算第36-37页
    4.3 抓取评价函数建立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抓取位姿检测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抓取方案的生成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抓取评价函数表示第38-39页
    4.4 抓取过程中的逆向运动学分析第39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仿人机器人NAO关节自由度分析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任意6DOF的逆向运动学求解方案第40-44页
第五章 多目标抓取实验第44-53页
    5.1 多目标物抓取实验场景布局第44页
    5.2 最佳抓取策略生成及处理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抓取评价值计算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目标物处理过程第46-47页
    5.3 所提算法的执行时间第47-48页
    5.4 不同抓取方案与规划方法之间对比第48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不同抓取方案间的比较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不同抓取规划方法间的比较第50-53页
总结与展望第53-54页
参考文献第54-59页
致谢第59-60页
个人简历、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成果第60页

论文共6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人体通信和多惯性传感器的人体动作监测研究
下一篇:基于感知关联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数据预测机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