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中国教育事业论文--教育史论文

储才养望:明代翰林院制度运作的考察与思考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7页
绪论第11-24页
    (一)选题缘由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翰林院为官僚培育机构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2.明代翰林院发展的特殊性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3.翰林院教育功能被弱化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4.导师的建议与指导第13页
    (二)文献综述第13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研究现状第13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对历代翰林院学术研究回顾(明代除外)第13-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明代翰林院研究学术回顾第17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现有研究不足第22页
    (三)研究意义第22-23页
    (四)研究方法第23-24页
一、储才养望:翰林院基本概况与目标定位第24-32页
    (一)翰林院的产生背景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政治背景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经济水平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文教政策第26-27页
    (二)翰林院的机构与职掌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翰林院的机构设置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翰林院之建制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翰林院之下属机构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翰林院的职掌第29-31页
    (三)储才养望:翰林院目标定位第31-32页
二、储才养望的制度及运作考察第32-51页
    (一)翰林院储才养望的制度考察第32-45页
        1.翰林院庶吉士制度考察第32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庶吉士的遴选途径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庶吉士的学习内容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3)庶吉士的考课方式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4)庶吉士制度的评价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翰林院馆师制度考察第39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翰林馆师的遴选途径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翰林馆师的职掌内容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3)翰林馆师的考核方式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4)翰林馆师制度的评价第43-45页
    (二)翰林院储才养望的运作考察第45-51页
        1.储才养望的指导思想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学用合一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教学相长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储才养望的基本模式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3.储才养望的运作特色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教学计划以培养人才实用性为目标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教学管理侧重庶吉士日常教学管理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3)教学质量评价以“散馆”为基准第50-51页
三、储才养望教育活动的理论分析第51-63页
    (一)教育学视野下的分析第51-55页
        1.教学计划的决策者:帝王角色分析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教学运行的实施者:馆师角色分析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教学活动的承担者:庶吉士角色分析第54-55页
    (二)人才学视野下的分析第55-59页
        1.人才选拔与配置:基于庶吉士转阶后仕途发展的考察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人才考绩与流动:基于馆师群体流动性的考察第57-59页
    (三)社会学视野下的分析第59-63页
        1.符号互动:翰林群体活动价值分析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2.科层管控:翰林师资队伍调整分析第61-63页
四、翰林院储才养望的理性思考第63-71页
    (一)翰林院储才养望的价值分析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1.学用结合:翰林院教育的目的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2.职前培训:翰林院教育的实质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3.倾而不覆:翰林院教育的历史作用第64-65页
    (二)翰林院储才养望的历史影响第65-68页
        1.储才养望的积极影响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促进科举制度四级人才结构的建立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提升“实学”教育的影响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3)加速官僚体系内部的流动性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2.储才养望的消极影响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禁锢翰林群体的思想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激化翰林内部党争活动第68页
    (三)翰林院储才养望的当代启示第68-71页
        1.注重教育内容实用性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2.提高考核手段的完备性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3.注重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第69-71页
结束语第71-73页
参考文献第73-77页
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7-78页
致谢第78页

论文共7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柏拉图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研究--基于《理想国》的文本解读
下一篇:高中生学业拖延与自我效能感、延迟满足能力关系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