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绪论 | 第8-12页 |
一 选题意义 | 第8-9页 |
二 文献资料综述 | 第9-10页 |
(一) 关于刘天华的历史地位与贡献 | 第9页 |
(二) 关于刘文金的历史地位与贡献 | 第9-10页 |
(三) 关于从刘天华到刘文金的研究 | 第10页 |
三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| 第10-12页 |
第一章 二胡艺术概况 | 第12-16页 |
第一节 二胡的渊源及演变 | 第12-14页 |
一 我国最早的拉弦乐器——轧筝 | 第12-13页 |
二 胡琴的雏形——奚琴 | 第13页 |
三 宋、元时期——胡琴的定型阶段 | 第13页 |
四 明、清时期——胡琴的发展开端 | 第13-14页 |
五 近代二胡 | 第14页 |
第二节 二胡名家名曲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刘天华与二胡艺术 | 第16-37页 |
第一节 刘天华的二胡名曲 | 第16-28页 |
一 生平简况 | 第16-17页 |
二 创作曲目 | 第17-21页 |
三 代表作分析 | 第21-28页 |
第二节 刘天华的二胡教学 | 第28-33页 |
一 确定二胡形制制定音高 | 第28-29页 |
二 规范记谱法 | 第29-32页 |
三 编写二胡练习曲与教材 | 第32-33页 |
第三节 刘天华的音乐思想及实践意义 | 第33-37页 |
一 音乐思想 | 第33-35页 |
(一) “人人必备的一种养生工具” | 第33-34页 |
(二) “东西调和打通新路” | 第34-35页 |
二 实践意义 | 第35-37页 |
第三章 刘文金与二胡艺术 | 第37-48页 |
第一节 刘文金的二胡名曲 | 第37-43页 |
一 生平简况 | 第37-38页 |
二 创作曲目 | 第38-40页 |
三 代表作分析 | 第40-43页 |
第二节 刘文金的二胡演奏技法 | 第43-45页 |
一 音阶 | 第43-44页 |
二 左手滑音揉弦技法 | 第44-45页 |
三 右手运弓技法 | 第45页 |
第三节 刘文金的二胡音乐创作思想 | 第45-48页 |
一 “根植传统中西融合” | 第45-46页 |
二 “人文至上雅俗共赏” | 第46-48页 |
第四章 刘天华与刘文金在二胡艺术发展史上的定位 | 第48-59页 |
第一节 宫廷艺术阶段的二胡艺术 | 第48-50页 |
一 宫廷器乐合奏中的二胡 | 第48-49页 |
二 宋代徐衍一弦嵇琴格 | 第49-50页 |
第二节 民间艺术阶段的二胡艺术 | 第50-54页 |
一 阿炳与二胡艺术 | 第50-51页 |
二 周少梅与二胡艺术 | 第51-54页 |
第三节 舞台艺术阶段的二胡艺术 | 第54-56页 |
一 五四运动时期的二胡艺术 | 第54-55页 |
二 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与影响 | 第55-56页 |
第四节 高度艺术化阶段的二胡艺术 | 第56-59页 |
一 刘文金对二胡艺术的贡献与影响 | 第56-57页 |
二 二胡地位的确立 | 第57-59页 |
第五章 二胡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| 第59-63页 |
第一节 刘天华对民间二胡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创新 | 第59页 |
第二节 刘文金对刘天华二胡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创新 | 第59-61页 |
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二胡事业的百花齐放 | 第61-63页 |
结论 | 第63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| 第67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