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6页 |
1.1 论文研究的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4-16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理论基础 | 第16-25页 |
2.1 基本概念 | 第16-20页 |
2.1.1 现代保险培训 | 第16页 |
2.1.2 以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的保险培训体系 | 第16-17页 |
2.1.3 名词解释 | 第17-20页 |
2.2 培训理论 | 第20-24页 |
2.2.1 建构主义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2.2 分布式认知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2.3 情景学习理论 | 第22页 |
2.2.4 学习型组织理论 | 第22-23页 |
2.2.5 柯氏四级评估法 | 第23-24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平安人寿温江区拓新员工衔训现状及问题分析 | 第25-52页 |
3.1 平安人寿概况及区拓发展策略 | 第25-32页 |
3.1.1 区拓文化回归 | 第26-29页 |
3.1.2 综合金融助力寿险开拓 | 第29-31页 |
3.1.3 平安人寿发展策略对于区拓新员工培训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3.2 平安人寿温江区拓人力资源基本情况分析 | 第32-38页 |
3.2.1 新员工特征 | 第32-37页 |
3.2.2 管理层特征 | 第37-38页 |
3.3 平安人寿温江区拓新员工衔训现状 | 第38-42页 |
相同点: | 第39-40页 |
不同点: | 第40-42页 |
3.4 平安人寿温江区拓新员工衔训满意度调查 | 第42-46页 |
3.4.1 调查问卷设计 | 第42-43页 |
3.4.2 数据统计与结果 | 第43-46页 |
3.5 平安人寿温江区拓新员工衔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46-51页 |
3.5.1 自主经营带来管理风险 | 第46-47页 |
3.5.2 培训内容设置与平安人寿发展策略不匹配 | 第47-49页 |
3.5.3 内训师水平参差不齐 | 第49页 |
3.5.4 制度缺失与监管乏力 | 第49-51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四章 平安人寿温江区拓新员工衔训优化方案 | 第52-63页 |
4.1 建立制式化区拓新员工衔训机制 | 第52-53页 |
4.2 建立衔训相关制度 | 第53-58页 |
4.2.1 建立衔训日常管理制度 | 第53-54页 |
4.2.2 建立培训纪律与奖惩制度 | 第54-55页 |
4.2.3 建立完整有效的培训评估反馈制度 | 第55-58页 |
4.3 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 | 第58-60页 |
4.3.1 延长培训周期 | 第58-59页 |
4.3.2 构建与平安发展策略匹配的课程体系 | 第59页 |
4.3.3 转变授课中心 | 第59-60页 |
4.4 内训师培养与考核 | 第60-61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第五章 平安人寿温江区拓新员工衔训保障 | 第63-69页 |
5.1 衔训制度保障 | 第63-66页 |
5.1.1 管理层树立与时俱进的培训观 | 第63-65页 |
5.1.2 展服室培训岗加强对衔训的监督与支持 | 第65-66页 |
5.1.3 建立新员工参训数据库 | 第66页 |
5.2 衔训人力保障 | 第66-67页 |
5.2.1 培训功能组牵头 | 第66-67页 |
5.2.2 内训师队伍甄选与激励 | 第67页 |
5.3 文化保障 | 第67-68页 |
5.3.1 文化必修课 | 第67页 |
5.3.2 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| 第67-68页 |
5.3.3 提倡自主学习 | 第68页 |
5.3.4 构建保险行业知识 | 第68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9-71页 |
6.1 本文结论 | 第69页 |
6.2 本文创新之处 | 第69页 |
6.3 本文的局限和不足之处 | 第69-70页 |
6.4 进一步研究方向 | 第70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