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1 导言 | 第10-17页 |
1.1 研究意义和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5页 |
1.2.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0-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2-15页 |
1.3 研究目标、研究框架和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3.1 研究目标 | 第15页 |
1.3.2 研究框架和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4 本文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 | 第16-17页 |
2 我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相关理论 | 第17-24页 |
2.1 企业研发费用 | 第17页 |
2.2 企业研发及其进行加计扣除的必要性 | 第17-18页 |
2.2.1 研究与开发是公共产品 | 第17-18页 |
2.2.2 研发活动具有正的外部经济 | 第18页 |
2.2.3 研发过程具有高风险性 | 第18页 |
2.3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| 第18-19页 |
2.4 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作用机理 | 第19-24页 |
2.4.1 可以降低研发投入成本 | 第20-21页 |
2.4.2 可以降低企业研发创新的风险 | 第21-22页 |
2.4.3 可以增加企业研发资金来源 | 第22-24页 |
3 我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历史变迁及其现状 | 第24-32页 |
3.1 我国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历经的三个阶段 | 第24-26页 |
3.1.1 费用化阶段 | 第24-25页 |
3.1.2 有条件的资本化阶段 | 第25页 |
3.1.3 全面深化改革阶段 | 第25-26页 |
3.2 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费用实施状况和因素分析 | 第26-32页 |
3.2.1 实施状况 | 第26-30页 |
3.2.2 因素分析 | 第30-32页 |
4 加计扣除政策与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的相关性分析 | 第32-36页 |
4.1 变量设定和数据来源 | 第32-33页 |
4.1.1 变量设定 | 第32页 |
4.1.2 数据来源 | 第32-33页 |
4.2 运用Eviews软件分析 | 第33-36页 |
4.2.1 实证假设 | 第33-34页 |
4.2.2 实证分析 | 第34-36页 |
5 加计扣除政策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的有效性分析 | 第36-46页 |
5.1 构建模型 | 第36页 |
5.2 ADF检验和Granger(格兰杰)因果检验 | 第36-39页 |
5.2.1 平稳性检验 | 第36-38页 |
5.2.2 Granger(格兰杰)因果检验 | 第38-39页 |
5.3 Johansen协整检验分析 | 第39-43页 |
5.3.1 迹统计量检验和最大特征根统计量检验 | 第39-41页 |
5.3.2 误差修正模型 | 第41-43页 |
5.4 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 | 第43-46页 |
5.4.1 脉冲响应分析 | 第43-44页 |
5.4.2 方差分解 | 第44-46页 |
6 完善健全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建议 | 第46-50页 |
6.1 增强加计扣除政策的权威性与稳健性 | 第46-47页 |
6.1.1 加计扣除政策法制化管理 | 第46页 |
6.1.2 保证加计扣除政策的延续性和协调性 | 第46-47页 |
6.2 系统规划设计加计扣除政策 | 第47-48页 |
6.2.1 间接优惠为主,直接补贴为辅 | 第47页 |
6.2.2 由结果优惠转向中间环节优惠 | 第47-48页 |
6.3 加强加计扣除政策的管理 | 第48-50页 |
6.3.1 健全"税式支出"制度 | 第48-49页 |
6.3.2 完善加计扣除政策的税收监管机制 | 第49-50页 |
总结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