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39页 |
1.1 细菌活的不可培养状态概述 | 第13-18页 |
1.2 细菌VBNC状态的诱导因素 | 第18-22页 |
1.3 细菌VBNC状态的生物学特性 | 第22-24页 |
1.3.1 VBNC细菌的形态 | 第22-23页 |
1.3.2 生理生化特征 | 第23页 |
1.3.3 细菌的致病性 | 第23-24页 |
1.4 细菌VBNC状态的检测方法 | 第24-29页 |
1.4.1 荧光显微镜镜检法 | 第24-26页 |
1.4.2 生物化学方法 | 第26-27页 |
1.4.3 分子生物学方法 | 第27-29页 |
1.4.4 其他方法 | 第29页 |
1.5 细菌VBNC状态的复苏 | 第29-31页 |
1.6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| 第31-32页 |
1.7 食源性致病菌与检测 | 第32-35页 |
1.8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35-39页 |
1.8.1 立项依据及意义 | 第35-36页 |
1.8.2 研究内容 | 第36-39页 |
第二章 低温对大肠杆菌O157: H7的VBNC状态诱导及其复苏 | 第39-59页 |
2.1 材料与设备 | 第39-42页 |
2.1.1 材料与试剂 | 第39-41页 |
2.1.2 试剂配制 | 第41-42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42-47页 |
2.2.1 菌株的培养 | 第42-43页 |
2.2.2 大肠杆菌O157: H7生长曲线的测定 | 第43页 |
2.2.3 大肠杆菌O157: H7低温诱导 | 第43-44页 |
2.2.4 大肠杆菌O157: H7可培养数的测定 | 第44页 |
2.2.5 大肠杆菌O157: H7细菌总数的测定 | 第44-45页 |
2.2.6 大肠杆菌O157: H7活菌数的测定 | 第45页 |
2.2.7 大肠杆菌O157: H7在扫描电镜下的细胞形态的观察 | 第45-46页 |
2.2.8 VBNC状态的大肠杆菌O157: H7的复苏 | 第46-47页 |
2.2.9 复苏的VBNC状态菌的验证 | 第47页 |
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47-57页 |
2.3.1 大肠杆菌O157: H7生长曲线的测定 | 第47-48页 |
2.3.2 低温诱导大肠杆菌O157: H7可培养数的测定 | 第48-51页 |
2.3.3 大肠杆菌O157: H7细菌总数与活菌总数的测定 | 第51-53页 |
2.3.4 大肠杆菌O157: H7细菌在扫描电镜下的细胞形态 | 第53-55页 |
2.3.5 复苏结果 | 第55-57页 |
2.3.6 复苏后的菌体的验证 | 第57页 |
2.4 讨论 | 第57-58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三章 大肠杆菌O157: H7、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| 第59-75页 |
3.1 材料与设备 | 第60-62页 |
3.1.1 材料与试剂 | 第60-62页 |
3.1.2 试剂的配制 | 第62页 |
3.2 实验方法 | 第62-65页 |
3.2.1 细菌的培养 | 第62页 |
3.2.2 DNA模板的制备 | 第62-63页 |
3.2.3 引物设计与分析 | 第63-64页 |
3.2.4 单重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| 第64页 |
3.2.5 多重PCR反应条件优化 | 第64页 |
3.2.6 多重PCR特异性试验 | 第64页 |
3.2.7 多重PCR灵敏度试验 | 第64-65页 |
3.2.8 人工模拟污染食品样本灵敏度检测 | 第65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65-71页 |
3.3.1 单重PCR特异性试验 | 第65-67页 |
3.3.2 多重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| 第67-68页 |
3.3.3 多重PCR反应特异性试验 | 第68-69页 |
3.3.4 多重PCR灵敏度试验 | 第69页 |
3.3.5 人工模拟污染食品灵敏度检测 | 第69-71页 |
3.4 讨论 | 第71-73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73-75页 |
第四章 PMA-MPCR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| 第75-95页 |
4.1 材料与设备 | 第76-79页 |
4.1.1 材料与试剂 | 第76-78页 |
4.1.2 试剂配制 | 第78-79页 |
4.2 实验方法 | 第79-82页 |
4.2.1 活菌与死菌悬液的制备 | 第79页 |
4.2.2 PMA对这三种菌的浓度优化 | 第79-80页 |
4.2.3 PMA-mPCR灵敏度和特异性检测 | 第80-81页 |
4.2.4 人工污染的食品样本中检测活菌 | 第81页 |
4.2.5 PMA对不同比例活菌和死菌混合物的检测 | 第81-82页 |
4.2.6 PMA-PCR对不同条件下诱导的VBNC状态E. coli O157: H7活菌的鉴定 | 第82页 |
4.3 结果与分析 | 第82-92页 |
4.3.1 菌液的计数 | 第82-83页 |
4.3.2 PMA浓度优化结果 | 第83-86页 |
4.3.3 PMA-mPCR灵敏度和特异性检测 | 第86-88页 |
4.3.4 人工污染的食品样本中检测活菌 | 第88-89页 |
4.3.5 PMA对不同比例活菌和死菌混合物的检测 | 第89-91页 |
4.3.6 PMA-PCR对不同条件下诱导的VBNC状态E. coli O157: H7活菌的鉴定 | 第91-92页 |
4.4 讨论 | 第92-94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94-95页 |
第五章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鉴别于三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初步研究 | 第95-111页 |
5.1 材料与设备 | 第96-97页 |
5.1.1 材料与试剂 | 第96-97页 |
5.2 实验方法 | 第97-99页 |
5.2.1 纳米银胶的制备 | 第97-98页 |
5.2.2 菌液的制备 | 第98页 |
5.2.3 UV-vis吸收光谱测定和粒径分布测定 | 第98页 |
5.2.4 拉曼信号的测定 | 第98-99页 |
5.2.5 拉曼光谱分析 | 第99页 |
5.3 结果与分析 | 第99-107页 |
5.3.1 检测流程 | 第99-100页 |
5.3.2 纳米银胶的制备和表征 | 第100-101页 |
5.3.3 三种食源性致病菌SERS光谱 | 第101-104页 |
5.3.4 SERS检测的重现性 | 第104-106页 |
5.3.5 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对这三种菌的识别分类 | 第106-107页 |
5.4 讨论 | 第107-109页 |
5.5 本章小节 | 第109-111页 |
全文总结 | 第111-11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3-124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和参加的项目 | 第124-126页 |
致谢 | 第12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