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学英语课堂导入方式有效性探究--以海伦市爱民乡小学英语教学为例
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3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2 实践意义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3-16页 |
2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3-14页 |
2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4-15页 |
2.3 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| 第15-16页 |
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概念的界定 | 第16-20页 |
3.1 理论基础 | 第16-18页 |
3.1.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| 第16页 |
3.1.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| 第16-18页 |
3.2 概念的界定 | 第18-20页 |
3.2.1 课堂导入 | 第18-19页 |
3.2.2 教学有效性 | 第19-20页 |
第四章 小学英语课堂导入依据 | 第20-22页 |
4.1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| 第20页 |
4.2 小学英语课现状 | 第20-22页 |
第五章 传统小学英语课堂导入分析 | 第22-28页 |
5.1 访谈调查传统英语课堂导入现状 | 第22-26页 |
5.1.1 访谈提纲 | 第22页 |
5.1.2 访谈的对象 | 第22页 |
5.1.3 访谈的准备 | 第22页 |
5.1.4 访谈记录案例及结果分析 | 第22-26页 |
5.2 传统导入方法的误区 | 第26-27页 |
5.3 传统课堂导入分析结论 | 第27-28页 |
第六章 优化小学课堂导入方法 | 第28-32页 |
6.1 以活动为主的导入方法 | 第28-29页 |
6.1.1 游戏法 | 第28页 |
6.1.2 英文歌舞法 | 第28-29页 |
6.1.3 表演法 | 第29页 |
6.2 联系生活的导入方法 | 第29-30页 |
6.2.1 情境法 | 第29-30页 |
6.2.2 自由谈话法 | 第30页 |
6.3 以知识化为主的导入方法 | 第30-32页 |
6.3.1 复习法 | 第30页 |
6.3.2 背景知识法 | 第30-31页 |
6.3.3 多媒体呈现法 | 第31-32页 |
第七章 小学英语课堂导入需重视的因素和遵循的原则 | 第32-35页 |
7.1 学生的因素 | 第32页 |
7.2 教师的因素 | 第32-33页 |
7.2.1 教师的重视 | 第32页 |
7.2.2 教师的自身素养 | 第32-33页 |
7.3 课堂导入需遵循的原则 | 第33-35页 |
第八章 实验法验证优化课堂导入方法及结果分析 | 第35-45页 |
8.1 实验法检验优化课堂导入方法有效性 | 第35-39页 |
8.1.1 实验研究的目的 | 第35页 |
8.1.2 实验研究的时间和对象 | 第35页 |
8.1.3 实验研究的方法 | 第35页 |
8.1.4 实验研究的过程 | 第35-36页 |
8.1.5 学生的课堂反应及差异 | 第36-37页 |
8.1.6 成绩对比记录 | 第37页 |
8.1.7 实验成绩对比分析 | 第37-38页 |
8.1.8 实验的结论 | 第38-39页 |
8.2 调查问卷法检验优化课堂导入方式的有效性 | 第39-42页 |
8.2.1 学生问卷调查 | 第39-40页 |
8.2.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| 第40-42页 |
8.3 本研究导入方法的作用 | 第42-45页 |
8.3.1 安定课堂情绪 | 第43页 |
8.3.2 调动学习积极性 | 第43页 |
8.3.3 吸引学生注意力 | 第43页 |
8.3.4 激发学习兴趣 | 第43页 |
8.3.5 沟通师生情感 | 第43-44页 |
8.3.6 提高教学效率 | 第44-45页 |
第九章 结论及反思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48-49页 |
致谢 | 第49-50页 |